中國創新藥一年賣 3100 億;Biotech長跑將分勝負;MNC巨頭們在圍攻一個“光明頂”|共3條快訊

共計3條簡訊 | 閱讀時間約爲3分鐘◆◆ ◆

01

中國創新藥一年賣 3100 億

2023 年,這類國產藥卻爆賣了約 43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3128 億元)——相當於 4.6 個浦東機場 [注1]。

最近,針對這類藥,IF 比 Nature 自己還高,排名全球第二的子刊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122.7),還發表了清華大學樑萬年、李冠喬等合作進行的研發趨勢分析 [1]。

3 年實現種類翻倍、首創新藥翻倍、8 款新藥海外上市……讓外媒驚呼已是「核心玩家」,走過「出海元年」之後,中國創新藥如今到底是怎樣一番景象?

研發開始結果,出海漸成主題:一年,3000 億

中國藥企創新力差的印象,似乎在慢慢受到動搖。根據清華大學的這項最新分析,2023 年共有 30 種由中國藥企首創的藥品獲得批准,佔中國整體新藥批准的 37%。

截至 2024 年 1 月,中國公司藥物研發管線的數量相較於 2021 年 7 月幾乎翻了一倍(從 2251 增至 4391)。其中,first-in-class(FIC)和 fast-follower(FF)增長率高於 me-too 產品:FIC 增長 100%,FF 增長 123%。

FIC,是首創新藥,化合物結構和靶點都是創新的;FF 是模仿性創新,相當於應用首創藥的公式,找到另一種新化合物;而 me-too 則是模仿藥,相當於在首創藥的結構基礎改出一種新藥。

簡單理解的話,可以說三種藥物代表的創新能力依次遞減。

在 2024 年的 836 個 FIC 中,大多數(477 個)這三年才進入臨牀開發階段。更重要的是,其中 60 個在 2021 年屬於 FF,2024 年則成了 FIC,這表明它們趕上甚至超越了全球的競品藥。

有了全球領先的新藥,出海就成爲了必選項。

2023 年,中國創新藥企對外授權項目數首次超過海外引進。國內獲得美國 FDA 批准的新藥數量也增長迅速,一共有 5 款——

這 5 年,總共也只有 8 款。[1,2]

到了年底,中國藥企還創下了單藥管線最高價的紀錄。

12 月 11 日,百利天恆與 BMS 達成天價交易,以 8 億美元首付款,84 億美元總交易額完成管線授權。這不僅創下國內創新藥交易的首付款紀錄,也一舉打破了第一三共單藥管線 73 億美元的交易天花板。

這一次紀錄的突破,頗有點一整年火熱量變積累成階段性質變的意味。2023 年,可統計的中國創新藥海外授權交易近 60 筆,交易總金額累計約 430 億美元,同比增長約 56%。[3]

2023 年底交易的井噴,似乎早已強烈預示了 2024 年更豐碩的開端:2024 年僅僅第一個月,中國藥企的管線交易(License-out)就達到了 18 筆,較 2023 年 1 月大漲 260%。

通常把繁華鋪墊到這兒,好像就得說說問題了。沒錯,接着就是「但是」。

與其說中國藥企踊躍出海,不如說跨國藥企瘋狂掃貨?

爲什麼咱們的創新藥,都不約而同地擠破頭要出海呢?

因爲做創新藥要錢,要很多很多的錢。

藥物研發流傳着三個「10」:10 年研發、10 億美元投入、臨牀 10% 的成功概率。

藥品定價(專利到期前)必須把失敗的代價算進去,讓創新藥的高投入有高的回報,才符合藥物研發的市場規律。

雖然今年有政策陸續出臺,但由於市場反應需要時間,目前國內創新藥價格總體處於較低水平。

多款創新藥出海後定價遠高於國內,二者價格差異甚至達到 30 多倍。比如,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批發採購單價爲 8892 美元,約合人民幣 6 萬多,是國內的 32 倍;和黃醫藥的呋喹替尼在美價格是國內的 24 倍。

再者,天高才能任鳥飛,市場體量是更爲關鍵的因素。根據 Evaluate Pharma 早前數據,當全球創新藥市場爲 8300 億美元時,美國市場佔比爲 55%,中國僅佔全球的 3%。

於是,目前歐美地區是衆多創新藥企出海的首選,又或者說,其實是歐美市場更大的需求,買走了我們最多的創新藥。

因爲中國藥企踊躍出海,絕大多數不是自己去賣藥,而是賣的正在研究的新藥「管線」,即 License-out。

我們可以把新藥出海方式簡單分爲兩類:

第一種是「造船出海」,即本土藥企自主在海外開展臨牀試驗、申報上市,獲批後自有團隊實現在海外銷售。簡而言之,就是藥企到海外自己打開市場、賣自己的新藥。

第二種,也就是目前絕對多數出海選擇的,都是「借船出海」:藉助合作伙伴在國際上的開發和商業化基礎,快速將產品推向全球。此時藥物在海外的臨牀試驗、上市可能都沒開始,甚至研究本身並沒有完成,藥企帶着整條目前的藥物線與跨國大藥企合作。

據 Insight 數據庫顯示,新藥 License out 交易事件數量在 2020 年激增,且此後交易數量一直居高、總額大幅攀升;2024 年一開年火爆延續,第一季度已有 14 項新藥交易(授權/許可),總額達 77.32 億美元 [2]。

而且短時間內,這一趨勢看上去難有變化。

通常如果產品患者集中、管線豐富,就有必要自建團隊,反之則多尋求國外大藥企合作進行商業化開發——根基尚淺之時,借船未必不如造船。

但要借人的船,就意味着要「投其所好」。

譬如爲什麼出海最成功的不是當時國內管線最豐富的 PD-1,而是後來者 ADC?2030 年之前,海外藥企的多款重磅產品即將專利過期,市場在尋求下一個「金蛋」時,受到輝瑞收購 Seagen 的刺激,加之已上市 ADC 增長預期很高,大藥企都想佈局 ADC。

而此時,中國擁有世界上近 40% 的 ADC 在研管線,踩中了海外市場需求旺盛的節奏。

但這種模式下,扎堆和內卷很難避免。

類比過去 10 年爲了省時省力的「快速跟隨」創新策略,無論是 PD-1 還是 GLP-1 領域動輒數十上百個產品在研,最終難免走向中國藥企絕對不想看到的局面——價格戰。

捲到極致,如之奈何

大家都不想卷,但這世界上畢竟沒有那麼多荒地可以開拓,當前階段大多數中國藥企在世界舞臺根基尚淺,也確實需要借大藥企之船。

同時,創新藥領域很特殊,通常並不會出現大家形成價格聯盟,共同享受紅利的模式。一種藥上有超過 2 個競爭者,就會產生激烈的價格戰。越是後發者,越是需要讓利來換市場份額,最終拉着原研藥,一起跳樓價。

原研專利到期後生物類似藥的競爭也是如此。GLP-1 領域,司美格魯肽專利將在 2026 年到期;PD-1 領域,藥王 K 藥到 2028 年專利過期——起跑線上的原研競品,早已擠得堪比早高峰的廣州 3 號線。

因此,當不可避免成爲海外市場本土藥品、藥企的競品,作爲外來的和尚,總得有點獨特的經:

首先,短期發展重視差異化——即便沒有開拓新的領域,至少應針對臨牀需求,在細分領域做有稀缺性的藥品。

第二,長期發展還是得把海外也變成自己的主場。License-out 最終能走到上市並獲得規模化收益的案例並不多。若甘當跨國大藥企研發打工人,當國際市場需求與國內的產出不再匹配,低潮必然到來。

等人來買的時代終將過去,更有主動權的出海模式並非遙不可及。作爲我國首款出海新藥,澤布替尼不失爲一個好樣本。

澤布替尼在 FDA 成功獲批前,先取得了突破性療法認定。

該藥在加拿大申請了全球 Ⅲ 期頭對頭臨牀研究,證明其與伊布替尼相比,在患者中產生了更高的非常好的部分緩解率,並在耐受性與安全性上更具優勢,成爲 Best in Class。

2023 年 12 月,澤布替尼在美國的說明書又一次更新,2024 年 3 月再獲批新適應症,目前,澤布替尼是適應症最廣泛的 BTK 抑制劑,作爲關鍵業務給企業帶來的收入也不斷攀高。

有目共睹,想成爲跨國大藥企那樣的遠洋巨輪,離不開兩點:

1)好船——積累銷售規模和市場經驗,最終需要自己的全球商業佈局。

2)好貨——貨可以是自己產的,也可以是買來的,從「埋頭研發」到「研發+併購」,擁有足夠強大的管線支撐。

中國創新藥經歷過初期的泡沫、混亂的套利,也還受着 IPO 收緊的影響,出海,是當下綜合各種因素之後的重要路徑。

擺脫單純的 License-out,有好船,有好貨,有自己規劃的航線,中國創新藥,或許也能真正駕馭這無垠汪洋。

(來源:丁香園)

02

Biotech長跑將分勝負

如今,成立10年-15年左右的港股18A biotech正在穿越週期的關鍵階段,跑得快的企業已經在盈虧平衡的路上踩下加速的油門。

以創新藥領頭羊百濟神州爲例,據其發佈的2024年半年報,2024年上半年營業總收入爲16.81億美元(同比增長61%),而歸母淨虧損大幅縮小爲28.77億元(同比收窄44.87%),加速上岸之路。

港股18A biotech中的一部分,或許真的能如願轉型成爲pharma。如果格局放大,這也是我國創新藥行業質的飛躍,背後折射的是一代研發人孜孜不倦在一個領域深耕十餘年的熱情與毅力。

百濟神州:

上岸僅一步之遙

創新藥行業風向標,首先看百濟神州。作爲目前市值獨一檔的中國創新藥企業,它的盈虧平衡預期牽動着整個行業從業者的心。

百濟神州交出的這份半年報,滿足了行業內絕大多數相關人士的期待。對於百濟神州的模式,雖然它與信達以創新藥一哥和二哥互稱,但二者的商業化模式還是有所區別。在商業化上,信達生物的產品上市速度遠遠大於百濟神州,主打一個量變引起質變。而百濟神州則主要以兩款產品:專注血液疾病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以及PD-1替雷利珠單抗來貢獻銷售額,營收的不斷增加來源於二者適應症的不斷拓展。

從半年報可以看出,兩項核心產品的商業化還在繼續鋪開市場。以澤布替尼爲例,目前澤布替尼覆蓋了成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從後線治療到前線治療的適應症大部分切面。而百濟明顯還不“滿足”,今年二季度,它的適應症還在繼續拓展:今年5月13日,澤布替尼獲得NMPA批准,用於聯合奧妥珠單抗治療二線以上覆發或難治性濾泡性淋巴瘤(FL)成人患者。而該適應症在美國FDA的獲批,是在今年的一季度。

另一層加成是出海。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在美國的銷量非常可觀,今年第二季度澤布替尼在美國的銷售額爲4.7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4%。而在歐洲總量更少的情況下,放量則更爲可觀:其2024年第二季度在歐洲的銷售額爲8100萬美元,同比增長209%。

澤布替尼主打出海有適應症自身的原因,CLL和SLL的發病情況對於在東亞和在歐美有顯著的差異。對於美國來說,二者的發病率達到了每十萬人中6人發病,每年新發患者達到了兩萬人。而根據我國的流行病學統計,我國CLL發病率爲0.54/100000,即每年新增患者約7500人。

可以說,從誕生之初澤布替尼就是爲了切海外的蛋糕而打造,美國昂貴的藥價則給了該藥賦予更大的想象空間。目前澤布替尼在美國的價格是15000美元每瓶(120粒),以7.16左右的匯率估算,這個數字換算成人民幣約107400元,在歐洲目前的數字大約是每瓶7000-8000歐元左右,以7500歐計算,目前售價大約爲58700元。而在中國,每瓶的價格是5440元(64粒),換算成120粒的價格是10200元,國內定價與美國差距十倍左右。

目前澤布替尼佔百濟神州的總營收2/3以上,隨着FL適應症的獲批,百濟神州將會開啓第二增長曲線,此適應症在中國與歐美的市場規模亦有差異。在中國佔NHL大類中的8%-23%,而在歐美這個數字達到了20%-30%。在蛋糕更大的市場賣出更高的價格,第二增長曲線將在年底交出第一份答卷。

而百濟神州的盈虧平衡,據相關預測,將在2024年四季度或2025年一季度實現。如果根據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其已經實現了扭虧爲盈,經調整經營利潤爲4800萬美元。

算保守一些,在今年下半年,百濟神州扭虧爲盈,已經是大部分從業人士心中的共識。不過,關於扭虧爲盈這件事情,筆者認爲還是以全年的尺度去看,實際意義更大,季度上的盈利或許會在下個季度虧回來。再鼎醫藥,便是不同季度虧損幅度不同的典型。

再鼎醫藥:

被深深誤解的半年報

幾家歡喜幾家愁。也有biotech在半年報發出後,經歷了股價的反轉再反轉,再鼎醫藥便是典型例子。

再鼎醫藥半年報剛剛發出之時,投資者認爲大體符合增長的期待值,得到迅猛拉昇,卻在北京時間晚上的美股市場遭遇了滑鐵盧,股價經歷短暫拉昇後下跌,第二天港股大盤隨之下跌。難道再鼎醫藥的半年報確實不符合預期嗎?

事實上,大部分投資者拋售的原因是再鼎醫藥環比一季度來看,二季度的虧損在擴大,使得盈虧平衡的預期兌現更加困難。但是,利潤與虧損之間,真的適合以環比的角度去分析嗎?

再鼎醫藥從2022年開始,每年的Q1和Q2的虧損程度就有非常大的差別,在2023年Q1,再鼎醫藥僅虧損4900萬美元,而Q2虧損了1.21億美元;2024年類似,其Q1虧損5300萬美元,Q2虧損了8000萬美元,事實上,同比來看Q2的虧損處於一個加速縮窄的狀態,這應該是一個樂觀信號。

但是從營收來看,2024年的營收季度環比並不差,2024年Q1其營收爲8700萬美元,2024年Q2已經突破九位數,達到了1.01億美元。環比增長了16.1%,並不能說是一個悲觀的數字。

爲什麼營收環比增長,而淨利潤在下跌呢?秘密藏在成本端中。

2024年Q2的研發開支達到了6160萬美元,銷售費用等達到了7970萬美元。而2024年Q1其研發開支僅爲5460萬美元,銷售費用等爲6920萬美元。研發費用季度間的差距達到了700萬美元,這主要源於里程碑付款的觸發。Q2季度,其由於商業化放量,BD管線需要支付的里程碑費用較Q1有所增加,而銷售費用的增加意味着其第二增長曲線艾加莫德在新適應症的放量。一個季度銷售費用的增加,很可能不會在同一個季度的業績中直接體現,業績的增長具有滯後性。

如果說對這個銷售費用的增加有什麼疑惑的話,那麼應該把目光集中在艾加莫德的預期上,今年二季度,其銷售達到了2320萬美元,一季度的營收爲1320萬美元,正好增長了1000萬美元。事實上,近日艾加莫德的全年銷售預期被公司調高,全年銷售指引已經超過8千萬美元。

這自然是靠之後繼續在適應症上的拓展去實現。一方面,6月份艾加莫德獲批了皮下注射的劑型,這比靜脈注射更爲便捷。另一方面,CIDP(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已經納入優先審評,樂觀預測將於今年8-9月上市,而今年第四季度會成爲該適應症商業化的首個季度。CIDP適應症目前中國市場發病率大約是重症肌無力的三分之一,但是它在CIDP上用藥量是肌無力的兩倍以上,大約能做到肌無力適應症的2/3到同等的銷售空間。

艾加莫德適應症的拓展,主要會體現在明年規模更大的放量上,體現在實現盈虧平衡的這一年。

對於再鼎醫藥半年報業績的分析,筆者認爲股價的超跌是投資者過於急切的心情導致情緒上的超跌。事實上,對於目前再鼎而言,2025年的盈虧平衡目標並不是一件悲觀的事情。

Biotech們加速上岸之路

Biotech——biopharma——pharma,創新藥企的“三步走”戰略是行業內關於創新藥企業發展戰略的共識,從biotech的幾條關鍵管線走到biopharma的豐富多樣管線佈局和初步的幾款商業化產品去實現自我造血,再通過成功的商業化,實現企業的大規模盈利與收購其他藥企,做到國內甚至國際藥企排行榜榜上有名,用更加豐富的商業化創新藥去惠及更多、更廣泛的患者,成爲pharma,這是業內大部分創新藥企業的目標。

而現在,部分企業在加速踩油門的過程中,離上岸已經越來越近。

上文提到的百濟神州便是典例,2024年很可能成爲首個盈虧平衡的年度。其2023年的淨虧損已經從20億美元縮窄到了8億美元,以現在百濟神州的放量增長速度,今年補上這8-10億美元的缺口是完全可預期的。

而二哥信達生物也不甘居於人後,在加速縮窄虧損這件事上,二哥和大哥一樣認真。

和百濟神州主要依靠美國市場實現營收火箭式飆升不同,信達生物的各類抗腫瘤藥主要在國內開拓市場空間,通過醫保談判實現快速放量。其年報營收增長也顯得中規中矩,其2021年和2022年的營收都在40-45億人民幣之間,在2023年實現了二次突破,達到了62億人民幣。而2024年上半年,這個增長也非常喜人,上半年產品收入達到了37億元,同比增長達到了60%。度過2022年的平臺期之後,這兩年的強勢增長使得其虧損大幅度縮窄,2023年,其淨虧損已經從原來的20多億元縮窄至10億元。目前大家都在等2024年完整的半年報,期待其在兩年內達到年度的盈虧平衡。

也有biotech以別樣的形式實現了扭虧爲盈,和鉑醫藥便是典型。

與主流的依靠大單品商業化轉型爲biopharma的路子不同,和鉑選擇轉型爲CXO和biotech的中間型企業。通過批量BD自身的研發管線來實現扭虧爲盈,自身造血養活自己。它的扭虧爲盈已經在2023年成爲現實,淨利潤兩千多萬美元,實現了驚險上岸。

或許這條路對於biotech來說不是那麼主流,但也是一條能夠讓企業實現自給自足的經營方式。不是每株植物都會開出相同的花,但他們只要願意不停吸收陽光雨露,就會持續不斷地生長,以它們自己獨特的模樣。

結語:對於這些港股biotech而言,上岸遠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他們將帶領中國藥企進入下一個時代,一箇中美共同引領創新藥研發潮流的新時代!

(來源:藥智網)

03

MNC巨頭們在圍攻一個“光明頂”

這個“光明頂”恰恰是血友病領域,作爲近20年來FDA批准的首個用於治療A型血友病的創新藥,羅氏艾美賽珠單抗Hemlibra自2018年上市以來保持了強勁的增長表現,2023年銷售峰值繼續攀爬達到45.95億美元。

Hemlibra的穩健表現也僅僅是血友病治療藥物龐大市場的冰山一角,Hemlibra作爲人凝血因子VIII的替代療法,凝血因子VIII產品擁有更大的市場規模,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人凝血因子VIII市場規模約665億元(摺合約93億美元)。

羅氏Hemlibra通過一週一次皮下注射的便捷性,迅速在血友病A治療領域站穩腳跟,這也引發了其他MNC巨頭的覬覦。

8月13日,輝瑞治療血友病的TFPI抗體國內遞交上市申請(去年12月已在歐美遞交上市申請),與公司的B型血友病基因療法Beqvez、已經在關鍵臨牀取得積極結果的A型血友病基因療法PF-07055480構成了強勁的產品管線組合,未來將對市場發起猛烈衝擊。

覬覦的同樣還有諾和諾德,早在2019年其長效重組凝血因子Ⅷ注射用培妥羅凝血素α已經在美國獲批上市(近日又在國內獲批,每4天一次注射);諾和諾德更大的殺招在後頭,其一款針對FIXa和FX的雙抗mim8被認爲最有望衝擊Hemlibra地位的重磅炸彈,預計將在2024年內申報上市;另外,公司TFPI單抗已在加拿大和日本獲批上市,不過該產品因需補充信息暫被FDA拒之門外。

血友病這一市場,到底有何魅力?我們撥開迷霧。

血友病市場

血友病是X染色體連鎖的隱性遺傳性疾病,主要可分爲血友病A和血友病B,血友病A是因爲凝血因子VIII缺乏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B型血友病則是因爲FⅨ缺乏。以血友病A爲例,其佔到血友病患者的八成以上,如若反覆出血不及時治療,可導致關節畸形或假腫瘤形成,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目前,替代治療是血友病A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通過定期輸注外源性的凝血因子補充來減少出血時的不良預後,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VIII因子藥物。

由於血友病是基因導致的遺傳性疾病,所以患者需要終身注射凝血因子(治標不治本),血友病患者至少需要每週注射一到兩次凝血因子,以維持正常的凝血功能這也催生了龐大的血友病用藥市場。

據貝哲斯諮詢數據預測:2028年全球血友病治療藥物市場規模將達1102.25億元,2023-2028年CARG爲8.62%。

據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中國血友病用藥市場預計2023年將達到55.2億元人民幣,2030年將達到141億元人民幣,期間年化增長率爲22.5%。

這一龐大而快速增長的藥物市場,固然催生出瞭如羅氏的重組人源化IgG4雙抗艾美賽珠單抗這樣的重磅藥物,但目前短效重組VIII因子仍然是可及性高、性價比高的選擇,仍需更具可及性和療效優異的產品來洗牌市場。

在美國,長效八因子年治療費用約15萬美元(按中劑量測算)、艾美賽珠單抗年治療費用超過50萬美元,基因療法Roctavian更是定價290萬美元一針;視角回到國內,艾美賽珠單抗未經醫保價格同樣高昂,反倒是長效重組八因子更具備性價比優勢。

羅氏雙抗迎來強大挑戰

羅氏的Hemlibra能取得如此大的優勢和戰果,除了它佔據了A型血友病創新藥物的先發優勢外,還有解決了諸多未滿足需求:

1)注射凝血因子VIII預防至少每週注射3-4次(長效凝血因子1-2次),均需要靜脈注射;Hemlibra只需要每週注射一次,並且是皮下注射,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依從性;

2)對於伴有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的A型血友病患者來說(50-60%的血友病A患者在注射凝血因子VIII製品之後會產生凝血因子VIII的抑制物),通過凝血因子Ⅷ進行常規預防和止血治療不再有效,旁路途徑藥物(BPA)和長時間大劑量使用凝血因子Ⅷ進行誘導免疫耐受(ITT)進行治療,Hemlibra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選擇;

3)使用Hemlibra治療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年化出血事件(ABR)。HAVEN系列臨牀數據彙總顯示:存在或不存在因子VIII抑制劑的所有年齡段A型血友病患者中,高比例患者接受Hemlibra治療經歷零治療出血,維持中位時間83周;超過87%患者無關節出血(自發性或因受傷/創傷)、超過92%患者從第25周開始每個時間間隔內沒有自發性出血。

Hemlibra在療效層面已經做到較高水準,目前多數的替代競品均從藥物的半衰期入手,以圖提升患者的依從性。

諾和諾德mim8是新一代的FIXa/FX雙抗,被市場認爲是Hemlibra上市以來最強的競爭對手之一。

從多個維度來看,mim8可能對比Hemlibra具有潛在優勢的有兩大方面:

1)mim8在每月注射一次的患者ABR或零出血率指標上可能優於Hemlibra;

2)在部分A型血友病患者羣體中,mim8臨牀數據也展現出了潛在優於Hemlibra的潛力。比如先前接受過凝血因子VIII預防治療的患者中,Mim8每週給藥組中零治療性出血的患者比例爲66%,Hemlibra每週給藥組的54%(HAVEN-3研究),每月給藥時,Mim8和Hemlibra的這一比例分別爲65%和56%;

輝瑞的產品組合同樣具備一定競爭力。

TFPI抗體馬塔西單抗(每週一次、皮下注射)的機制與FIXa/FX雙抗完全不同,抑制TFPI來活化FVIIa和FX實現止血功能的恢復。在面對無法繼續接受因子替代療法的A型或者B型血友病患者中,仍能通過TFPI抗體注射來實現止血功能的恢復。

BASIS研究顯示,在重度A型血友病和中度至重度B型血友病患者中,與按需靜脈注射方案相比,該藥物可將年化出血率降低92%;與凝血因子預防給藥治療相比,該藥物可將年化出血率降低35%。

與Sangamo合作的A型血友病基因療法更是備受關注,最新公佈的三期AFFINE研究數據顯示:患者在一次性靜脈注射後,從第12周到至少第15個月,在年化出血率(ABR)方面相較於常規FVIII預防治療顯示非劣效性和優效性。從第12周到至少第15個月,平均總ABR較注射前降低了74%,從基線到中位數3年隨訪期間,平均總ABR降低了52%。

不過這種基因療法並非一勞永逸,後續仍需新一輪補充注射。同時安全性也令人有所擔憂,15名患者(20%)報告了嚴重不良事件(SAE),其中10名患者(13.3%)的13起事件被認爲與治療相關。

從海外主流市場觀點來看,分析師和投資者普遍還是對諾和諾德的mim8寄予厚望,認爲其峰值能夠給公司帶來近30億美元的年收入。

國內的機會

國內藥物廠商的主戰場仍然在替代治療產品重組凝血因子VIII這個維度上,Biotech神州細胞因重組VIII因子SCT8000的大賣而實現扭虧爲盈,這也鼓舞了許多研發血友病藥物的藥企,陸續有更多藥企加入商業化戰局(正大天晴、成都蓉生)。

國內對於FIXa/FX雙抗的佈局嚴重缺位,但羅氏的Hemlibra已在國內上市,諾和諾德mim8正在快速推進臨牀。

反倒是TFPI抗體和血友病基因療法層面,國內有Biotech進行跟進佈局。

7月24日,信念醫藥向NMPA提交BBM-H901注射液治療B型血友病成年患者的NDA,是國內首個遞交新藥上市申請的針對遺傳病的基因治療藥物。

BBM-H901採用靜脈給藥將人凝血因子IX基因導入B型血友病患者體內持續表達,提高並長期維持患者的凝血因子水平。其公佈IIT研究的臨牀數據也十分驚豔,10例受試者在輸注BBM-H901後,隨訪時間爲3.0-4.5年,各時間點平均FIX活性>30%;10例中的9例受試者FIX持續穩定較高表達,未發生出血事件,年化出血率(ABR)爲0,且完全停止了外源性FIX產品的替代治療。同時,安全性良好,無嚴重不良事件、無血栓栓塞事件等安全性信號。

早在去年10月,信念醫藥就將中國商業化權益授予武田。

TFPI抗體領域,目前蘇州康寧傑瑞的KN057和安源醫藥的AP017分別處於二期和一期臨牀階段,是國內研發進度前二的TFPI抗體。

值得注意的是,蘇州康寧傑瑞並不在上市公司體內,而KN057大中華區權益早在去年9月被蘇州康寧傑瑞授出給遠大生命科學,遠大生命科學將支付累計最高人民幣5億元的權益付款(包括首付款和里程碑款)。

從最新發布的KN057臨牀數據看,KN057大概率是輝瑞馬塔西單抗的follow或者me better(半衰期在一週左右、皮下注射),數據展現了該分子對無論有無抑制物的A型血友病或B型血友病患者血漿中的作用趨勢和有效作用濃度範圍基本一致。

結語:越來越多血友病新型藥物的攻擂,可能顯著影響藥物格局的變化和影響大藥企的興衰(Hemlibra過去常年佔據羅氏第二大收入藥物位置)。面對這樣“不罕見的罕見病”,也期待國內出現更多像信念醫藥一樣敢於做FIC或者BIC的Biotech。

(來源:瞪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