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北非,何以成爲中國汽車出海新路?
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價格戰”持續升級,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走出國門,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中信證券發佈研報稱,對標日系車企的全球化進程,出口業務能爲中國汽車產業帶來10年維度的增長機遇。
當整個汽車產業都着眼海外,車企也開始思考出海新路徑、探索更廣闊的市場區域——如何才能走得更穩,跑得更快。
2001年中國加入WTO,我國汽車出海高速發展的序幕隨即拉開。此後十年間,奇瑞、吉利、長城、上汽、東風等車企紛紛入局、迅速起量。到2012年,中國企業汽車年度出口量突破100萬輛大關。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再創新高,首次超過日本,以491萬輛的規模,躍居全球第一。
但在此之前,中國汽車出海已陷入多年的“停滯期”。
一直到2020年,我國汽車年度出口量持續始終徘徊在100萬輛左右。
燃油車時代,跨國企業以其深厚技術積澱、全球品牌號召力,是中國車企棘手的競爭對手。以日系車企爲例,當多數中國車企海外業務仍處於起步階段,2010年,日本汽車全球生產佈局已基本完成,海外產能爬升至1800萬輛每年。
在國內市場,合資品牌的強勢也持續多年。
2014年之前,合資品牌的市場佔比在70%以上,到2023年這一數據仍超過50%。
出口市場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出口汽車均價低,中國汽車出口產品一度被貼上“廉價”標籤。
國金證券相關研報顯示,長期以來,中國汽車出口以緊湊型車爲主,而爲形成對日韓系競對車型的競爭優勢,這些出海產品的售價下不得不採取折價策略。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19年及此前,中國出口汽車的均價,長期徘徊在1萬-1.5萬美元之間。
後發制人並非易事,好在,轉機已經出現。
隨着全球汽車產業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轉型,以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率先崛起,中國汽車出海,開始具備技術先發優勢。
曾經遙不可及的歐洲市場,以蔚來爲代表的新勢力車企已經佈局多年,實現了中國汽車出口中高端市場的突破。
2021年,我國汽車出口量突破200萬輛,同比增長翻倍,並在此後兩年以每年超100萬輛的規模快速增長。目前,中國汽車出口量的增量,也主要來自於純電動汽車和增程式汽車,燃油汽車的出海量相對穩定。
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均價已提升至2萬美元左右。中國汽車出海,開始走向高質量化。
中國迅速崛起爲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力量,可以說生逢其時,也可以說頗有波折。
隨着2016年特朗普上任,美國對華開始走向強硬路線,貿易戰開啓。地緣政治風險開始影響了中國企業出海,華爲等企業首當其中,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留成爲西方和中國對抗的一個重要縮影。
中國車企也不能倖免。
歐洲多國擁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汽車發展歷史,世界許多著名汽車品牌也來源於此。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近年來新興發展但勢頭強勁,對於歐洲部分汽車品牌及供應鏈的衝擊不可小覷。
歐洲,也隨着美國的裹挾,開始在貿易政策上對中國進行了諸多小動作。
爲了抑制中國新能源汽車氣勢如虹的出口勢頭,以美國、歐盟及其成員國爲代表的各國紛紛頒佈汽車供應鏈及其重點原材料相關法律或政策文件,以所謂的氣候危機背景下的綠色供應鏈、碳排放以及衝突地區礦產開採與加工、國家經濟安全與發展利益爲着眼點,實施長臂管轄或者針對性立法。
此外,由於被歐美國家、地區對傳統監管含義下被不斷擴大解釋,使得美歐可以以廣泛的理由就汽車供應鏈爲切入點對中國車企進行穿透性合規監管。
2024年7月,在歐盟啓動反補貼調查的9個月後,歐委會宣佈自7月5日起正式對進口自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
至少在未來五年內,國產電動車想要出口到歐盟將受到很大阻礙,且在目前的銷量上已經有所體現。
早在7月份歐盟對進口自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開始,中國電動汽車8月份在歐洲的銷量就同比暴跌48%,到了9月份,歐盟區內汽車銷量排行榜TOP10中,已經沒有了中國汽車品牌的一席之地。
毫無疑問,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中國電動車入歐的步伐,但並不能阻礙國產車在新能源市場的統治地位,也無法阻擋中國電動車走向世界的決心。
危機之下,中國新能源企業迅速作出選擇,向中東和北非進軍。
中東北非地區地處亞歐非三大洲交界,部分國家享有免關稅進入歐洲和北美市場的待遇,正在成爲中國車企輻射歐洲市場的重要“跳板”。
與此同時,中亞北非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日益完善的產業鏈基礎設施、極具成本競爭力的勞動力資源,以及政府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政策,迅速成爲歐洲企業尋求轉型升級、優化產業佈局的重要選擇。
北非地區,特別是埃及、摩洛哥與突尼斯等國,地處地中海沿岸,緊鄰歐洲市場。
以摩洛哥爲例,該國扼守直布羅陀海峽,距離西班牙最短距離僅有14公里。這一地理優勢縮短了其與歐洲之間的運輸距離,降低了運輸成本。這種緊密的地理聯繫,也使得這些國家能夠迅速捕捉並響應歐洲市場的需求變化,確保供應鏈的高效與靈活。
中國的汽車企業敏銳感覺到了中東北非地區對於歐洲市場的撬動作用。
通過落地中東北非或在中東北非地區尋求強力合作伙伴,中國車企可以將該地區打造成重要的研發、生產與出口基地,通過“曲線救國”的方式進入歐洲市場,這或將成爲接下來中國車企出海的新策略與新路徑。
已有車企打出了這張牌。
10月4日,蔚來和該公司戰略投資者CYVN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佈將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建立先進技術研發中心,專注智能駕駛與人工智能技術研發。
蔚來與CYVN還將聯合研發一款針對當地市場的全新車型,更好地服務當地用戶不斷增長的智能電動汽車需求。
同時,蔚來宣佈將正式在中東和北非地區開展業務。
該業務運營工作將通過蔚來與CYVN聯合成立的合資企業——蔚來中東北非公司開展。阿聯酋將成爲蔚來中東北非公司的首發市場。圍繞產品、服務和社區,蔚來將於今年四季度全體系在阿聯酋開展業務。
與此同時,隨着一帶一路的加持,中東、北非市場已經成爲中國新能源車企出海的又一熱門地。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對中東地區的乘用車出口量達到42萬輛,是同期中國汽車出口最大的目的地。
中東地區以盛產石油著稱,居民收入較高,汽車需求量大。
在全球能源結構變化的大背景下,中東地區國家正積極推進能源多元化戰略,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
事實上,爲吸引優質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進駐,中東地區國家的相關基金近年來在新能源領域加大投入。
2023年,阿布扎比投資機構CYVN Holdings先後兩次與蔚來簽訂股份認購協議,後者共獲得CYVN33億美元的戰略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在財務投資之外,中東資本更看重與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加深產業鏈合作。
這也與蔚來在海外銷售區域全體系落地的策略不謀而合。
與此同時,CYVN在當地擁有豐富的資源,可以有力支持蔚來在中東北非地區的業務發展。
蔚來的中東佈局,無疑是其出海棋局中的“一記妙手”,除了獲取增量市場外,更是在爲繼續拓展歐洲乃至全球版圖作出新的準備。
佈局中東、輻射歐洲、經略全球,蔚來悄然勾畫出了中國車企出海的新樣本。
蔚來加速推進全球化進程背後,是今年以來利好消息頻傳。
在堅持價格體系穩定的前提下,蔚來通過一系列更爲靈活的銷售政策,在過去5個月,月交付量持續突破2萬臺。
這幫助蔚來交出史上最佳的二季度財報:交付新車5.7萬臺,總營收174.5億元,同比增長近乎翻倍;整車毛利率提高至12.2%,環比提升3個百分點;淨虧損收窄至45.3億元,公司現金儲備達到416億元。
9月,蔚來第二品牌樂道的首款車型L60正式上市,訂單量遠超預期。
樂道全新品牌的推出,又將爲蔚來拓展海外市場提供更多可能性:面向大衆市場的品牌定位,更契合亞洲地區、拉美及大洋洲等地區的市場需求。
10月初,蔚來全球累計交付量突破60萬臺,在30萬以上純電動市場月佔有率一度過半,證明了自己有做中高端產品的能力。
李斌說,蔚來的增長策略明確且清晰。
一是價格帶拓寬,覆蓋14萬-80萬元區間市場。
二是品類豐富,打造多品牌、多形態的產品組合。
三是銷售區域增加,佈局國內低線城市和海外市場。
蔚來形成規模效益已初見成效,而銷量帶來的持續現金流,也爲企業未來發展提供充足彈藥,助推企業勢能全面向好、加速出海。
“多品牌+多區域”這對戰略飛輪,正在讓這家企業加速進入全球新能源“決賽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