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李克強捎春風不是姿態 避戰是北京的共識

中國全國人大會議5日開幕結束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主動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握手,這一握也象徵李克強結束十年總理任期。美聯社

總理的謝幕從來就是一份《政府工作報告》,這是中共政治的體例與慣性造成的;李克強的謝幕,有人給予了滄涼的評註。因爲他碰到的是一個獨斷的強人,而他自己卻可能更爲崇仰自由主義,希望靠市場的力量塑造經濟;更主要的是,他是團派的頭兒,而團派在這份報告後,正式走入團滅。

可是這份謝幕的《報告》卻似給臺灣捎來了春風,不再像中共《二十大報告》怒目圓睜,講什麼「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更不像習近平在中共建黨百年談話那般殺氣騰騰,要將欺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外國勢力,在14億人「以血肉築成的鋼鐵長城上碰得頭破血流」!

這尊微笑菩薩的法相,顯然是一個內在思維轉折後的外露,這股和煦的春風吹來或許不是一時的技術需求,不是一種掩人耳目的短暫姿態,而是對於形勢兇險的深刻警覺,因此刻意選擇遠離戰爭。

對臺政策其實不是李克強管得着的,報告中的港澳臺政策方向,尤其是對臺方針,率由對臺工作領導小組主導,李克風的嘴說的是習近平的話,這段臺詞當然是習近平此刻的真實思維。

這要跟國防預算搭配着看,退休後仍然在輿論場上活躍的環時前老總胡錫進發文說,中國軍費增加7.2%,這是風高浪急時很「沉得住氣」的增幅。的確,俄烏戰爭打了一年未見緩和趨勢,而全球增加軍費卻是普遍現象,慣於自稱「老胡」的他舉例,印度軍費今年增幅13%,美國增幅10%,德國增17%,日本的增幅高達26.3%,中國卻只比前一年多增0.1個百分點成爲7.2%。

總體而言,中國軍費的增幅仍然是在上升的,2020年比前一年增幅6.6%,2021年增幅6.8%,2022年增幅7.1%,呈現緩慢的上升,但若回溯到2019年以前,主要是2016年到19年大陸軍費每年增幅都在7%以上,也就是說,2020、21兩年主要是疫情擾亂了經濟成長,軍費增幅也跟着下降。但無論如此,這兩年回到7個百分點的增幅也只是迴歸正常,只算是一個尋常的軌跡,並不能稱之爲大幅擴軍。

這一低調的增幅,道盡了北京想要傳達給世界的訊息:它並未想要在未來的幾年之內,進行一場可觀的戰爭,特別是在許多人眼中終須一戰的美中大戰,或是在臺海周遭發生的美中代理人戰爭。

而另一個訊號是:中國深知它的歷史使命是民族的光榮復興,而不是在戰爭中賭上一切並賠光它的國家前景;因此它不會輕易跌入「軍備競賽」的陷阱。

正如前述,日本、印度都在增加軍費支出,而南韓也在去年底拍板,將在2023到2027年的5年間,以每年6.8%的增幅,總計投入331.4兆韓元軍費,約等於2552億美元,採購F35匿蹤戰機、潛艦及飛彈,加上不知不覺軍費已達到GDP的3%的臺灣、以7.34%複合年增率增加軍費的越南、和在赤道以南正在擴增軍隊規模的澳洲,中國大陸周邊從東到南方的所有區域國家都已隱然地進入軍備競賽格局。

衆所周知,蘇聯就是與美國進行長期軍備競賽,經濟又難以支撐而轟然垮下的,如今中國周邊國家的軍備擴張,是否又是一個被刻意按照冷戰歷史複製出來的陷阱?北京很顯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危險。

中共二十大後接下對臺工作主要職位的人物,包括王滬寧、宋濤都不約而同地在去年底開始,展現猶如在馬英九主政時期才能看到的溫煦姿態,譬如對於夏立言往訪的高規格接待等,都可以看出與蔡英文上臺後過去的這六年多時間截然不同的面貌。

李克強這次《報告》中所謂的「完善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一語,王滬寧去年12月20日對「兩岸企業家峰會」發出賀信中就已經出現,當時王滬寧表示:「『完善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堅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進程」。由此可以看出,這個轉變是在去年底左右作出的。

至於政策遽變的原因,在沒有更多的訊息之前不得而知,但很顯然可以作出如下的揣測:即由習近平繼續主政第三任期下的新領導班子,已經將不能「被動地」被拖入戰爭泥淖做了清醒的辯證與認識,認定中國的復興大夢不能因爲一場無端的臺海戰爭戛然而止。避戰因而成了此刻北京當政者最新也最大的政治共識。

不過,由李克強略帶淒涼的謝幕而附帶出來的臺海新象,卻恐是蔡英文政府必須看清並且掌握的和平契機,切勿甘做他人的鷹犬而走向萬劫不復,窮盡一切努力與手段避戰也是臺北無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