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博愛座爭議 問題在於只看見法規的人心

博愛座爭議不斷,外界憂心博愛座造成世代對立,衛福部打算再提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條文,擬擴大優先乘坐對象。示意圖。記者侯永全/攝影

短短不到十天北捷發生兩起因博愛座而起的衝突,繼而引發博愛座該不該廢爭議,卻因起衝突的雙方年齡差,反被有心人導引爲長者和年輕人的世代衝突,或被簡化爲老年人動輒情緒勒索、道德綁架。這樣刻意製造的世代對立,絕非祥和社會所樂見。

依現行《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未提供對號座的大衆運輸工具,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的博愛座;「大衆運輸工具無障礙設施設置辦法」,也規定車廂應設置供行動不便者優先乘坐博愛座。

換言之,從相關規定可知,博愛座本就是爲了身體較爲柔弱者或是行動不便者而設,從沒規定是「專屬老人」的優先座,也從未禁止年輕人、特別是身體不適或疲累不堪的年輕人乘坐、並非「專屬指定席」。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讓、幫助的對象勿論老幼(年齡),正是博愛座之精義。

只是數十年來,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潛移默化的結果,讓不少人錯誤的將不道德、甚至違法的帽子,強扣於他們認爲的佔位者上,甚而流於只憑外觀去判斷誰可坐、誰不可坐的形式主義,反而因此忘卻了博愛座的本意是鼓勵禮讓、是屬於主觀仁善的行爲;加以如今個人權益意識高漲,禮讓觀念遠颺,更讓自以爲是的「博愛座法規」成爲判斷標準,不起衝突纔怪。

但這真是博愛座設置或規定不周的罪過?就像不時傳出的行車遭遇路怒症發作者或「8+9棒球隊」駕駛一般,乘坐大衆捷運自也難免遇上易動怒者或自認爲得理而不饒人者,衝突的發生從來根源於躁動的人心,那裡是交通規則規定周不周全的問題。就以近期這兩起衝突爲例,如果有需要座位者能客各氣氣詢問能否讓座、被詢者也心平氣和告知無法讓座的緣由,真還會起衝突?

事實是,臺灣已很難回到有些矯枉過正、「不敢」去坐博愛座的過去。就算廢掉博愛座,或是依衛福部的修法建議,將博愛座的適用對象修改爲「有其他實際需要者」,又真能完全斷絕讓座紛爭?可別忘了,過去也曾發生因行李揹包佔座或是橫躺等引發的要求讓座衝突或網路公審,更遑論一概以「爲老不尊」或年輕人自私去作論斷依據。

說穿了,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是否有博愛座、優先席規定,而在於,本於善心在力能所及的各處,主動幫助老弱婦孺、身心障礙者,甚或是疲累不堪或身體不適的勞工、學子,還是不是臺灣社會想要保有的「傳統美德」?又還是不是父母、師長必須教育給子女、學子的處世信念?

如果答案是「是」,那就不妨將博愛座的存在視爲良善的提醒,而非禁制的法規;至於在類似爭議中頻發的倚老賣老、道德綁架、自私自利、你也會老等對立言語,更該適可而止。孔子曰:言人之惡,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恣意的標籤化指責,只會徒增社會對立,絕非是自身完美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