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博愛座變搏鬥座 修法能化解世代對立?

近期陸續有長者和年輕人因博愛座讓座與否起衝突,衛福部擬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除了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增列「有其他實際需要者」可優先乘坐。圖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捷運博愛座如坐鍼氈,近日發生75歲老翁要求讓座不成,最後出手掌摑年輕人鬧劇;作家李昂去年也曾批3名年輕人不願讓位,引爆世代對立,「博愛座」宛如「搏鬥座」。衛福部擬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除了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增列「有其他實際需要者」可優先乘坐,但「其他實際需要」太抽象,衛福部修法是解決問題,還是製造更多問題?

博愛座存或廢爭論許久,幾乎跟廢死議題一樣難解。2016年民衆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廢除各項公共運輸工具博愛座」,獲得超過8000人連署響應,正反意見爭論不休,衛福部當時打算修法擴大優先乘坐對象,但因立法院屆期不連續未完成修法;最近博愛座爭議再起,民衆6月13日再度在平臺提案「廢除博愛座,免得常常上新聞」,不到1周超過200則留言,討論熱烈,可見博愛座問題確實引發許多國人共鳴。

博愛座對立愈來愈嚴重,許多老年人要求讓座不成,常口出惡言或詛咒對方,最近更頻傳大打出手的亂象,原本博愛座的美意已蕩然無存。最近有網友考究博愛座的由來,翻出1975年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鼓勵「學生讓座運動」,蔣經國曾說,「等公車不排隊、在車上不肯讓座給老弱婦孺,看起來是小事,其實是反映道德的低落。」不讓座跟道德低落似乎畫上等號,當時的年輕人如今都老了,要求讓座的精神顯然已經根深蒂固。

各國都有博愛座文化,鄰近的日、韓與臺灣大不同。根據媒體報導,日本博愛座是留給「不坐下會有危險」的乘客,日本老人通常不願造成困擾,即使有人讓座,也寧可繼續站立;南韓設有「長者席」,但座位通常空着,65歲以上老人可免費搭乘地鐵,但他們有一個潛規則,避免尖峰時刻搭地鐵,也不要站在坐着的年輕人面前,以免形成讓座壓力。

臺灣的博愛座明文規範於「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第3項,規定大衆運輸工具應規畫設置便於各類身心障礙者行動與使用的無障礙設施及設備。因爲於法有據,長輩自覺理直氣壯,忘記禮讓其實是一種自律的美德,而不是道德綁架。

政府修法未必是完美解方,即使納入「有其他實際需要者」可優先搭乘,但認定標準不明確,長輩如果覺得博愛座只能優先給老人家坐,有實際需要的年輕人仍會瞻前顧後;「禮讓文化」是一種社會氛圍,應出自於自願、自律,若用法律或他律對他人形成強迫性要求,博愛座恐變相成助長世代對立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