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着“唯鱔”天地寬

上海本幫名菜中有一道響油鱔絲,因爲當地人對黃鱔的喜愛,上海市場每天的黃鱔銷售量以百噸計。黃鱔批發零售經銷商和消費者都知道,上海市場上的黃鱔幾乎沒有本地產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上海市場上1/3的黃鱔和上海市農科院生態所水生生物科研團隊有關,更少人知道,這個水生生物科研團隊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圍繞黃鱔全產業鏈開展科研和服務的團隊。

團隊領頭人、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上海綜合試驗站站長、農業農村部稻漁綜合種養生態重點實驗室主任周文宗表示,爲了組建起黃鱔全產業鏈科研、服務團隊,過去三十四年執着“唯鱔”,靠着這份執着,團隊的科研天地、黃鱔產業的空間越來越寬廣。

三十餘載專一“唯鱔”

2024春節期間,上海市場黃鱔銷售量比平時略有增長,黃鱔的批發價和零售價也比平時略高。元宵節過後,黃鱔的市場需求量和價格也基本保持平穩。市場的數據也印證了經營者、消費者的共識,即黃鱔是個一年四季“量價雙穩”的好產品。但不得不承認,在農業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針對黃鱔這個高蛋白、高營養又承載着鱔魚文化的淡水水產品類,科研的力量仍舊單薄,導致目前的養殖量跟不上市場需求,供需差距不小。

黃鱔雖好,國內專門從事黃鱔研究的人卻不多,即便在淡水養殖大省如湖北、湖南、江西,專門研究黃鱔的團隊也少。要推動黃鱔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突破品種選育、露天和工廠化養殖技術以及加工品研發等環節的科技瓶頸,用科技打通黃鱔全產業鏈。

“改革開放之初,各地養殖戶普遍看好黃鱔產業,但因爲疾病多、種苗繁育難等問題,產業早早到了瓶頸期,早期從事黃鱔品類研究的人也因此另謀出路。”周文宗說。

1990年,周文宗走出大學校門後便加入了養黃鱔大軍,並因此愛上了黃鱔。即便遭遇規模化養殖怎麼養都養不好的打擊,他在讀研、讀博期間仍爭取到了農業生態、生態工程專業導師的支持,寫出了“唯鱔”的碩士、博士論文,並於2003年率先提出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模式,2004年發明黃鱔種苗篩選的定量方法,2007年成功實現黃鱔淺水無土半人工繁殖。

2011年,到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工作後,周文宗直面沒有項目、沒有團隊的現實,一頭鑽進試驗基地,整天圍着田地轉、圍着各種環境裡的黃鱔轉。功夫不負有心人,周文宗及其團隊獲得一系列科研突破:2012年,打破了黃鱔自然繁殖的時間限制,把配對產卵的時間提前到每年的2月;2013年,根據我國稻田種養結合的發展趨勢,創制“稻-鱔”共作模式,技術輻射到江蘇、湖北、浙江、貴州等10多個省市;2016年,合理搭配開口餌料,大幅度提高黃鱔稚魚的成活率;2018年,主持項目“黃鱔苗種生態繁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獲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全國商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21年,創制黃鱔立體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使黃鱔每茬產量在25公斤每平方米以上;2023年,採用酶解技術,成功小規模製備黃鱔蛋白肽,提升了黃鱔的附加產值。

湖北省仙桃市洪淵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黃鱔養殖基地,養殖面積達到1萬多畝。合作社以優質鱔魚、鱔苗爲主打產品,年經營產值超過了3億元,優質活黃鱔產品佔領了近30%上海市場份額。據介紹,合作社曾7次到上海請教周文宗,在他的指導下,合作社成立了全國首家黃鱔院士專家工作站,形成了鱔苗、鮮活鱔魚產品的強大競爭力。

除了“唯鱔”,還要善爲

上海農科院莊行綜合試驗站東側一隅,是水生生物團隊科研基地。以方格狀排列的“稻-鱔”“菜-鱔”等露天生態循環科研小區整齊劃一。設施化養殖大棚內,每平方米至少可養成25公斤商品鱔的100多個模擬水池井然有序,大大小小的黃鱔在不同的水生態小環境裡生長。最令人震撼的是鱔、鰍、螺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品種選育試驗區,溫室大棚內有600套多元養殖巢,保存了500餘份黃鱔種質資源,200餘份泥鰍、田螺種質資源,全世界絕大多數黃鱔和泥鰍地方種羣或品系都可以在這裡看到“身影”。

呂巍巍2017年拿到華東師範大學水產動物營養專業博士研究生學位,通過上網瞭解到周文宗“唯鱔”的成果和黃鱔產業的前景,毅然加入團隊。他告訴記者,這個試驗區收集了全國的黃鱔品種,是目前品種最全的黃鱔種質資源保護與展示地,是周文宗帶着他歷時6年跑遍22個省市的成果。

“今年下半年,我們團隊會拿出黃鱔分類的報告,也是中國首個黃鱔分類報告。”呂巍巍說。

記者瞭解到,因爲呂巍巍等青年才俊的加盟,周文宗和他的團隊構建起全國獨一無二的黃鱔科研基地,順利組建起圍繞黃鱔全產業鏈的6人科研團隊。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獲得4個上海市科技興農項目,團隊所獲成果和團隊成員成長有目共睹。近五年,相繼肩負起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上海綜合試驗站站長、農業農村部稻漁綜合種養生態重點實驗室主任重任的周文宗,主持獲授權發明專利9項,軟著10件,主筆發表論文38篇,其中SCI論文22篇,還獲得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等榮譽。

“黃鱔產業穩定的市場前景和產業鏈各環節需要科技支撐,這不是隻有我們團隊看到的,團隊如此快速成長,得益於周老師站在生態循環的、全產業鏈的高度審視黃鱔科研工作,得益於周老師的寬廣視野和科研格局,周老師常年帶頭在莊行基地做試驗、到全國各個養殖基地收集第一手信息,把我們帶進了黃鱔全產業鏈,找到了發揮的空間。”呂巍巍說。

滬上鄉村吹起黃鱔產業鏈建設春風

上海大都市現代農業以滿足高品質生活需求爲目標、引領和服務全國並體現大都市現代農業價值爲己任,這是上海農業管理者、經營者駕輕就熟的做大做強模式。因各種原因偃旗息鼓的上海黃鱔產業,如今可謂佔盡了科技、市場、人才優勢,能否在鄉村振興時代崛起並引領、服務全國?

周文宗的一番話,爲置身疑問迷霧中的記者打開了一扇窗。他說:“以崇明區爲代表的滬上鄉村正吹起黃鱔產業鏈建設春風,崇明區中興鎮黃鱔工廠化繁育基地建設已經啓動,投資近億元的全產業鏈項目也已經開啓,更讓我高興的是,好多村以到農科院莊行試驗基地學習取經的行動,表達了引進黃鱔優良品種孵化特色生態養殖產業的決心和信心。”

元宵節後的第二天,農科院莊行試驗基地迎來崇明區陳家鎮八滧村和葉榭鎮“幸福老人村”共8位客人。這批客人帶着明確的引進黃鱔孵化產業的目標而來,並強烈表達了引進好品種、通過品質、品牌和標準化建設振興村子的願望。周文宗先後帶他們參觀了設施養殖、大田露天養殖、種苗研發培育試驗區塊,並針對性地回答了從種苗到養成優質黃鱔全過程的關鍵性問題。

八滧村駐村指導員、第一書記沈潔之前不瞭解黃鱔產業,在基地調研近兩個小時,一路傾聽周文宗的講解後,她和團隊當場拍板全力引進扶持黃鱔產業,並擬定兩大目標:一是破解八滧村一產無特色無力支持二產、三產發展的眼面前困局;二是傾力打造黃鱔高質量生態養殖示範和黃鱔產業價值創新實踐形象,服務上海乃至全國。

“感謝周文宗老師和團隊的科研成果,我們村最缺的就是特色生態產業,深陷種養產業振興迷茫,這下,我們找到了方向,找準了產品。”沈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