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增程式,理解增程式,加入增程式!“落後技術”狂屠銷量榜?

“質疑增程式,理解增程式,加入增程式”。這是理想汽車用一臺東安 1.2T 三缸發動機教育整個中國汽車行業學造車的故事。

隨着理想、長安、嵐圖、零跑、哪吒、比亞迪、小米等品牌紛紛宣佈或計劃推出增程式車型,理想、問界、深藍的增程式車型銷量屢創新高,這一技術路線已經擺脫市場質疑。

五年的時間很快過去,時光荏苒,增程式電動車已然在中國走出一條獨有的發展之路。

爲什麼說五年,因爲國內車企第一代增程式車型,差不多就在五年前問世,當然了在此之前也有增程式的車型,太久遠的我們不提,2015 年,寶馬在中國市場推出寶馬 i3 的增程版;2017 年,上汽通用發佈增程式轎車別克 VELITE 5(參數丨圖片)。但是這些車型無一例外,都銷量慘淡。

五年前,增程式技術路線,不僅不被市場看好,簡直是萬人羣嘲。

青睞傳統燃油車的人認爲增程屬於多此一舉,看好純電的認爲增程 “是假新能源,是過渡技術”,看好插混的認爲,增程式的技術沒有技術含量,太LOW,增程式是幾頭都不落好,裡外不是人。

直到今天,還有所謂的車評人,拿着增程式的簡單結構,和不能直連抨擊增程式,而增程式車型之所以不被看好,是因爲很多人的思維方式沒有轉變過來,增程式本質上是可以加油的電動汽車,而雙電機串並聯混動,本質上是可以純電行駛的燃油車。

增程式本質上就是燃油車和純電汽車之間的過渡技術,在充電基礎設施不夠普及、快充速度瓶頸、固態電池大規模量產時間不定的今天,增程式技術有着其現實意義,即使和插混方案相比,增程式也有其優勢所在。

雙電機插混車型,相比於增程式,最大的優勢,無非是發動機可以直驅,可以並聯,但是本質上還是以燃油車的思路去造新能源汽車,發動機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參與驅動,但是這樣做最大的問題是,結構更復雜,對於發動機的要求更高,研發成本和製造成本更高,並且,因爲發動機參與驅動,給調教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單檔插混容易失速,多檔DHT插混,又會帶來頓挫問題,因此,多檔DHT插混車型開起來更像一臺燃油車,只不過在部分場景可以純電行駛。

增程式的這種串聯式驅動,簡單粗暴,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內燃機只負責發電,不參與驅動,不需要考慮什麼升功率,什麼各種工況下的NVH,就做好一件事,儘可能高效率的發電就行了,因此問界的增程器熱效率達到 44%,燃油車時代,頂級的內燃機努力了很多年,也堪堪不過達到這個效率。

增程式還可以理解爲,將電動汽車安上了一個汽油“充電寶”。在電動汽車還難以克服瓶頸的情況下,要實現同樣的續航水平,相比爲純電車型安裝 1 個大容量電池組,爲增程式車型安裝 1 箇中等容量電池組加 1 臺增程器的成本更低。相比插電混動車型,更簡單的結構,也帶來了更低的研發和製造成本。

通過採用電驅動方式,增程式車型不僅純電續航里程能夠滿足用戶日常通勤需求,而且用車成本較燃油車大幅降低。

增程式,曾被嘲笑爲“矮腳馬”一般的存在。“技術落後沒有未來”、“純電續航短本質就是油車”的觀念,正在被逐漸改寫,更多的人開始客觀認識增程式車型,而不是之前的“我不聽我不管,增程式就是落後”的態度,在造車賽道上,增程式車型對同價位、同級別的燃油車和純電車進行降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