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爲碩果滿橘園

來源:經濟日報

初冬時節,在有着“中國臍橙之鄉”美譽的湖北省秭歸縣,黃燦燦的柑橘掛滿枝頭,果農穿梭在田間採果,無人機盤旋在果園上空,轉運柑橘出山。

柑橘是秭歸的當家產業,種植面積達40萬畝。當地90%的鄉鎮、80%以上的行政村、70%以上的人口,都從事柑橘相關產業,年綜合產值近200億元,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其中離不開秭歸縣柑橘良種繁育中心主任曹立新的付出。

2012年,剛從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畢業的曹立新,沒有選擇留在從小生活求學的武漢,而是一頭扎進秭歸大山裡的柑橘園,從事柑橘品種的培育和擴繁工作。

“學有所用,用有所長。柑橘育苗就跟做飯時加少許鹽是一個道理,什麼時候嫁接,什麼時候修剪,只有通過實踐才知道。”懷揣着對農學的熱愛,到單位報到後第二天,曹立新就拖着行李前往位於九畹溪鎮硯窩臺村的柑橘種苗繁育基地工作,這一干就是6年。

一年365天,有將近300天曹立新都奔波在田間地頭。他常年吃住在基地,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種子消毒、營養配土、播種移栽、接穗貯藏、嫁接指導、芽櫱處理、水肥管理、病蟲防控等柑橘栽植技術的探索上。遇到不懂的技術,就虛心向“土專家”請教,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

回憶起那段時光,曹立新記憶猶新:“當時村裡有一塊500多畝的示範園,由我負責管理。在觀察病蟲害生長髮育規律的過程中,我逐漸摸索出綠色植保的方法。”

曹立新創新推出立杆通風綠色化育苗、地膜覆蓋省力化育苗、砧穗組合優質化育苗等技術,每年培育優質苗木約100萬株,秭歸縣早紅臍橙、倫晚臍橙種植面積分別發展到6.6萬畝、9.5萬畝,臍橙銷售至重慶、廣西、廣東、海南等地。

選育新品種,曹立新的腳步從未停止。他努力尋找一些本地的柑橘良種,進而培育出特有的柑橘品種,拓寬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爲了找到這些新品種,曹立新走遍了秭歸縣的每一個柑橘產區、每一片示範園,在大山裡經常一待就是幾天。

查看曹立新的微信頭像,是一枚圓潤飽滿、棕色果皮的柑橘,那是他翻山越嶺苦苦找尋的新品種,也是秭歸果農新的致富果——宗橙。

2017年,曹立新和團隊在秭歸縣歸州鎮向家店村開展羣衆性選種時,意外發現一種棕色果皮的柑橘,他立即將樣品寄給華中農業大學鄧秀新院士的團隊,開展基因測序,證實爲倫晚臍橙的芽變品種。

宗橙口感甜膩,特徵明顯,是繼“早紅臍橙”“金峽桃葉橙”之後,秭歸農業技術人員選育的第3個本土品種,也是曹立新參加工作後選育出的首個新品種。他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呵護。

如今,宗橙種植覆蓋郭家壩鎮、歸州鎮、水田壩鄉等多個鄉鎮,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近年來,“宗橙等柑橘新品種優質高產關鍵技術研發及示範推廣”成爲湖北省重點研發項目,柑橘新品種“宗橙”入選2024年度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

不僅如此,他還負責三峽庫區臍橙綜合試驗站的科研工作,長期奔走於興山、巴東和宣恩等地試驗站的鄉村果園,開展柑橘栽植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助力三峽庫區柑橘產業發展,多次在現代農業(柑橘)產業技術體系考評中獲得“優秀”等次。

紮根基層十幾年,曹立新忠誠履行着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他先後榮獲湖北省先進工作者、湖北青年五四獎章、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參與的課題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成果獎一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稀疏的頭髮、黝黑的皮膚,因常年在外做研究,風吹日曬,曹立新看起來比同齡人年齡大。“我是一名農業工作者,更是一名共產黨員,走進田間地頭、發展柑橘產業是我不變的初心和使命。”曹立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漫山遍野的柑橘年年豐產,果農臉上滿是笑容,是他辛勤耕耘的最美見證。 (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董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