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農耕大豐收 勞動教育結碩果

水稻、山芋、辣椒、南瓜……金秋時節,安徽省不少學校都迎來了校園種植活動的大豐收。各校紛紛以此爲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

“荷鋤種地”成熱門

暖陽下,一羣高年級小學生有序進入校園邊角的金色稻田,揮舞起鐮刀收割稻穗。身後中低年級的學生接過稻穗,進入打稻穀環節……這是合肥市桂花園小學和園校區日前舉行的收穫節活動。收穫的水稻由該校學生幾個月前親手種下。脫粒去皮精加工後,它們又很快變成孩子們最盼望的美食獎勵,被端上飯桌。

據介紹,這場被命名爲“成長有‘稻’”的收穫節活動,在該校已經連續開展了八季。“我們希望通過種植勞動,讓學生們走出課堂,親手觸摸禾下土,體驗農耕勞作的樂趣與辛苦,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勞動的意義和糧食的珍貴。”執行校長周恆說。

同樣的大豐收場景,近日也在合肥市第七中學的“織翠園”中上演。師生們不僅喜獲了應季的辣椒和山芋,還在安徽農業大學專家團隊的指導下種植了可以越冬的花生和茶樹苗。“今年10月,我們和安徽農業大學攜手共建起耕讀教育基地,大學農業專家們給中學生教授基礎種植課程、講解勞動技能;學生在校內開闢了菜園,並命名爲‘織翠園’,定期分批前往開展勞作實踐。”合肥七中黨委書記胡晨介紹。學生們通過種植農作物,瞭解了農耕文化、農科知識,鍛鍊了動手能力,更在心中埋下了“尊重勞動”“熱愛生活”“崇尚科學”的種子。

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等一批指導性意見相繼下發。2022年,《安徽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細則》出臺。越來越多的學校把勞動教育放在了育人的凸顯位置。

收穫更在田地外

秋收萬顆子,始於春種一粒粟。農作物的成長需要一定的週期,育人也同樣如此。不少學校把思政教育、科學教育、生命教育等融入勞動教育。

“愛心農場”種植活動是安徽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的一項特色實踐。該院依託專業優勢,將科技創新與勞動教育緊密結合。如在播種過程中設計智能播種小車,讓田間種植工作更具科技性。

值得稱讚的是,學生在採摘完果實後,會進行初步的整理、裝袋,通過設置線下售賣點、線上宣傳等方式面向全校教職工進行義賣,義賣所得全部存入愛心賬戶,用於幫助安徽省特殊教育中專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愛心閉環。

“我們把‘愛心農場’設在省特教中專學校內,方便大學生們走近特教學生,盡己所能給予幫助。”該院黨委書記畢濤介紹說。這項活動開展三年來,先後種植了山芋、番茄、玉米等10餘種農作物,義賣所得善款近萬元,全部用來購置“愛心禮包”送到了家庭經濟困難的特教學生手中。如今的“愛心農場”,早已不只是勞動教育基地,更是大學生們走向社會、勇擔社會責任的實踐基地。

專家表示,新時代下,教育的對象、環境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互動參與式教學更受學生歡迎。勞動教育不應僅作爲一門獨立課程存在,更應該緊密結合其它課程,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方位、立體式育人。

探索“勞動+”融合育人模式

勞動讓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認知生活。很多學校都意識到勞動教育不同於單純的勞動訓練,勞動教育的“果實”應該是多滋多味的。

“勞動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與思考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周恆說。以種稻爲例,孩子們不僅跟着老師學習水稻的種植、管理、收割方法以及打穀技巧,體驗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諦,還學習了植物生長、機械原理等科學知識,品嚐了大米制成的美食,最後把剩餘的秸稈製作成各式各樣的稻草人,用來美化了校園。“勞動+文化”“勞動+科學”“勞動+生活”“勞動+美育”等在這一季水稻的種植週期裡都能看到縮影。

爲了讓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進來,交流先進經驗,日前,“安徽省周恆名師工作室”在合肥掛牌。交流研討中,桂花園集團勞動學科教研共同體領銜人劉淼老師,分享瞭如何利用班級設立的“植物角”來開展勞動教育;安徽藝術學院韓大國老師結合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剖析勞動美的特性……

省教育廳教師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搭建好省內各地市勞動教育交流與共進的平臺,爲打造勞動教育骨幹教師隊伍、推進區域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陳婉婉 實習生 周 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