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迎來新機遇
在重慶市北碚區正能機械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通過工業互聯網“駕駛艙”看板查驗車間生產運行情況。 秦廷富攝(人民圖片)
隨着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設進入發展黃金期,智慧建築行業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3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指出要以大力發展建築工業化爲載體,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爲動力,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的應用,推動建築業由智能建造向智慧建造轉變,形成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當下,建築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統(GIS)、人工智能技術、智能運維、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概念和新技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房地產基礎設施的項目實施中。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科技處副處長宛春介紹,北京市自2017年起開展建築信息模型應用示範工程建設工作,迄今共有84個項目列入示範工程範疇,涵蓋了冬奧場館、新機場、學校、醫院、辦公、住宅、橋樑、高速公路、地鐵、管廊等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工程類型。
據悉,北大第一醫院南院區項目積極引進“建築信息模型+智慧技術”,由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施工總承包,採用中建集團自主研發的“雲築智聯繫統”,實現對項目監控、質量、安全、進度等多模塊信息的收集及分析。例如,通過全息成像技術,對項目醫療功能房間精裝方案進行虛擬樣板展示,根據不同施工進度進行分階段展示,運用安全VR設備對工人進行沉浸式體驗教育,提高其對規範施工操作的重視;現場管理採用了人臉違章抓拍系統,實現對吸菸、未戴安全帽等不文明行爲實時報警提示,防止意外發生;工程施工中的焊接、打孔、放線等環節通過機器人的靈活運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和裝配式施工作爲智能建造中兩個常用手段,在建築施工行業已經被普遍推廣應用。”北京市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應用聯盟技術中心主任趙欣說,智能建造旨在進一步探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技術等施工過程的智能化應用,在建築施工中,工人、設備和材料都能夠運用智慧化管理,從而對收集到的信息實時進行處理,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施工管理。
智慧建造任重道遠
此次發佈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中國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取得顯著進展,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產業整體優勢明顯增強,“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世界領先,建築工業化全面實現,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智慧建築市場產值已超過千億元,並且正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長,未來市場可達數萬億元。當前,從國家層面到各地,均已把智慧建築納入智慧城市建設的高度予以重點推廣。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馬智亮接受採訪時說,智慧建造是建築行業的發展方向,《意見》的實施對於破解建築行業“用工荒”等問題,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建築質量、安全和綠色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能使中國建築行業實現轉型升級,提高國內建築行業“走出去”水平。
馬智亮認爲,中國骨幹企業在智能建造方面目前走在全世界的前列,特別體現在大型複雜工程中智慧施工方式的應用上。例如應用建築信息模型技術使施工過程更加可控,降低浪費;應用智慧工地系統使項目施工進度、成本、質量、安全等方面管理水平顯著提高。據統計,相關智能技術的應用可降低建造成本7%,縮短工期10%,中國成爲“基建狂魔”與此有很大關係。但是,總的來說,相比製造業,建築行業信息化水平還很低,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屬性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當前,智能建造產業正蓬勃發展,與產業需求和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已成爲發展的關鍵環節。《意見》中強調了人才培育的保障作用。據悉,近年來,教育部先後批准了25所高校成立“智能建造”專業,培育智慧建造的專業人才。“智慧建造任重而道遠。智能建造需要高科技的綜合應用,科技創新離不開教育支持,離不開高水平、複合型的人才。”馬智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