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升級 從一座小鎮的出行進化到城市的數字一體化治理
近日,高德地圖副總裁董振寧在“2021互聯網+城市交通管理創新論壇”上透露,高德地圖智慧交通經過三年的發展和歷練,在整個技術體系上已經實現了由“點”成“線”、由“線”構“面”、由“面”築“體”的全新三維升級。將數據庫中的交通大數據加工爲可用信息流並不斷沉澱,通過實現“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精心服務”每天爲過億用戶提供高品質的一體化出行服務。
何爲“精準感知”?高德地圖聯合阿里雲共同打造的“全息數字化路網”已爲城市交通管理提供“精準感知”服務。全息數字化路網,具備全覆蓋、高精度、全天候、連續性的特點。基於全息數字化路網,可實現二三維一體地圖可視化、重點車輛精準識別、事件推送、處置交通安全隱患等功能。
在實現“精準感知”之後又如何做到“精確分析”?針對傳統交通擁堵綜合治理面臨的交通擁堵成因診斷難全面、治理措施迭代慢等問題,高德地圖研發並上線了明鏡智能城市交通評診治分析SaaS服務系統,讓管理者在秒級實現 “精確分析”。
早在2018年,高德地圖陸續推出智慧錐桶、事故車盒、事故三角牌等一系列物聯網產品以及智慧交通物聯網平臺的發佈爲“精細管理”實現提供了基礎,用數字化手段實現了安全提醒、作業統計、事件分析。而助力城市交通管理“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最終都是爲市民提供“精心服務”。
從一座小鎮的出行進化到一座城市的數字化治理
杭州市濱江區作爲杭州市主城區唯一不限行的區域,轄區內的“互聯網小鎮”更是聚集了阿里巴巴、網易、華爲等大批互聯網企業,但隨之而來是市民交通出行的熱點和堵點。2019年高峰時段,該區擁堵指數位居主城區第二,是杭州道路擁堵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一座聚集旺盛通勤需求的互聯網小鎮,歷經一年時間完成出行進化,大數據的應用貫穿了交通綜合治理前後。通過高德城市交通“評診治”分析系統,一份診斷報告躍然紙上,爲管理者提供直擊“擁堵病竈”的診斷依據。
通勤高峰時段擁堵延時指數更高,低峰則更低,是典型的“通勤致堵”,這是系統自動診斷出的擁堵特徵。
再聚焦到“前往濱江的務工人羣”做精細化分析,跨區前往濱江區內上班的人羣佔比最多達51.6%;濱江區內部通勤佔比僅爲27.4%,不足三成,說明濱江區主要以商務區、辦公區爲主;而居住在濱江跨區上班的人羣佔比爲21%,意味着濱江職住分佈嚴重失衡。
從通勤路徑來看,早高峰時段的主要通勤路徑爲東向西、南向北方向道路,而晚高峰主要爲西向東、北向南的道路,存在明顯的通勤潮汐現象,溯源功能,可以找到起終點致堵根源並標註提示。
通勤出行方式也是影響城市交通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再通過系統掃描出行結構及比例得出,該區域主要出行方式爲機動車,佔比高達37.6%,停車問題突出;而公交和地鐵佔比較低,僅爲28.5%,公共交通與小汽車出行時間比值2.31,存在公交出行效率低、線路停靠站點過多等問題,需要通過優化公交線路走向、減少站點數量、增設高峰專線和在通勤走廊設置可變潮汐車道等措施以達到緩解擁堵的目的。
杭州交警、住建部門攜手高德地圖等企業隨即啓動綜合治理,結合交通流潮汐特徵,增置3對全可變數字潮汐車道。通過實時車流量數據得感知及城市大腦停車數據協同,實現了可變單行道路和可變轉向車道的智能關啓,擁堵延時指數下降達15%至30%,從而實現道路資源動態利用最大化。
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濱江大隊副大隊長馬紹旺表示:“數據給了我們很多思考和手段,除了公交、擁堵、道路等方面的治理,我們還有很多突破,比如線上執法中心的建立、網約車定點停放的整體規劃、外賣小哥驛站甚至城市的美化和綠化等等,以治理目標倒逼制度改革,濱江試驗區走出了重要一步。”
數據顯示,互聯網小鎮高峰擁堵指數下降11%,事故警情下降32%。同時公交專線公交客流量突破4萬人次。違停車輛從每天最多1000輛下降至最低18輛,一座互聯網小鎮的“交通出行進化”由此完成。
目前,這套“評診治系統”首批支持全國23個城市開展一體化治堵。董振寧表示,未來高德地圖智慧交通將助力實現一座城市的出行“進化”,在不遠的將來,城市交通分析效率將提升超90%,一線執勤交警每天可少跑30分鐘,二次事故發生率降低超20%,城市上班族可每天多睡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