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該做的事

作者紀州人(管理學博士肄)

選舉,過去的人說是選賢與能,民主政治體制賦予人民政治自由,每個人達到法定年齡手中自然就有一張神聖選票,可以選擇我們的領導人代表我們表達意見並監督政府施政民意代表,簡要的說,這樣的制度美意在於可以選出賢明人士來替我們管理公衆事務,畢竟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時間心力來投入,有學者稱這樣的制度爲間接民主,選出代議士來代表你我行使政治權力!這是我們臺灣目前所採取的政治制度!在這裡就不多談政治學理論範疇爭議之處,這些交由學者專家去討論;本文目的在於探討透過神聖的選舉產生的政治人物們,應該要做到什麼?

政治人物透過選舉而產生,揹負人民的期待,至少是揹負投票給他的人們的期待,或許有時候是同額競選產生,有時候是以相對多數的方式勝出,這些情形下,政治人物或許不是在絕對多數人的同意下產生,但由於制度的規範,勝出者即得到權柄!無論是民意代表或民選首長皆同,而這樣的權柄本意是讓這些從選戰勝出的人們來造福社會,改善人民生活環境,甚至也能夠提供他們一個名垂青史機會

通常,在選舉激情過後,選民們便開始期待當選人可以完成公衆的付託,妥善並且有效率的實現競選時所提出的政見!並且期待他們可以改善既有的社會問題,提升我們生活的品質;但是,實際上多半未能付諸實行!在此我們常見到的託辭:對不起,因爲某些因素無法付諸實行、再給我多一點時間、未來四年一定可以做到,諸如此類的喊話,早已是你我耳熟能詳的戲碼,在此景況之中,臺灣社會的政治人物繼續安坐於其位,等待下一次選舉,再次以博取同情或者是訴諸感性,尋求繼續連任的機會!在這樣的循環之下,政治人物本應完成的使命:服務國家、改善社會、爲民喉舌等,早已拋諸腦後,只求繼續連任成功,這是我們常見的故事

故事一再重演的今天,明年又將面對總統大選,先前媒體已經在報導主流政黨將提名的候選人或可能參選的候選人,我們收到的訊息似乎是:某某人將出馬參選,或某某人將代表某政黨參選,未來臺灣的走向和機會與挑戰等討論…不過,詳細的擘劃和政策方針的擬定等似乎還未見討論,或許這是擔心競爭對手的攻擊,但是,候選人政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選舉議題,因爲政見代表着候選人擘劃的方向,這會影響我們的未來以及現在的生活!

話說從頭,選舉本身應該是選賢與能,這些即將參選或可能參選的候選人的學經歷,都屬於我們社會的頭臉人物!如是,這些可能參選的人物們更應該着重於如何去落實政策的問題,而非着重於派系鬥爭(搶出線)或喊口號(臺灣未來…)的競爭型態上!

睿智的選民,應該理性的思考,該如何選擇候選人,是訴諸感性議題?或是理性的思考,誰纔是最適合帶領這塊土地的政治人物?下一個四年,不只是四年,臺灣民主化已經幾十年,這塊土地要進步!

●作者紀州人,前公務員,管理學博士肄。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