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皓元醫師赴馬拉威治霍亂 驚見「移行幼蟲」鑽男童腳
▲鄭皓元醫師分享前往馬拉威防治霍亂心得。(影/記者嚴雲岑攝)
東非,聽到這兩個字,腦中或許會浮現成羣草肉食動物在草原上成羣結隊呼嘯而過的畫面,電視所傳達的影像過於震撼,以致一時忽略了「人」的存在。疾管署防疫醫師鄭皓元所前往的,就是一個如此壯麗卻純樸的地方。馬拉威,一個被東非大裂谷貫穿的長型國家,裂谷經常年雨水與河水的灌注,形成了饒富盛名的馬拉威湖。它是當地人的經濟命脈,卻也是釀成霍亂等疾病的主要來源。
鄭皓元醫師今年33歲,畢業於臺大醫學系。在任職於疾管署花東管制中心前,他曾經是位小兒感染科醫師,在大學與成爲主治醫師後,更去了印度流亡藏人社區與尼泊爾等第三世界國家義診,足跡踏遍亞洲與非洲。1月23日代表疾管署前去協助防治霍亂的馬拉威,已經是他在10年內第3次拜訪。
「第一次去時我還是大學生,去了首都利隆威與北方城市,是一個10天巡迴義診的行程,第二次則是入職疾管署後帶着臺大醫學系的學生到北方姆祖祖醫院進行公衛實習,爲期3個禮拜。」鄭皓元回憶道。今年會再度前往,則是受駐當地的非營利組織挪威國際路加組織(Luke InternationalNorway, LIN)邀約,協助北方地區防治霍亂。
▲鄭皓元醫師與國際路加組織工作人員合影。(圖/鄭皓元醫師提供)
鄭皓元這次總共在當地待了13天,不過據點從熟悉的姆祖祖市轉移到另一處更靠近馬拉威湖的恩卡塔灣,當地在2015年12月18日爆發了7、8年來少見的霍亂,光是1月初,遭通報的病例就高達50起,佔了全國的五分之一。而造成傳染病大流行的矛頭,被指向了那座與當地人吃喝拉撒息息相關的湖泊——馬拉威湖。
「在馬拉威,湖邊城市幾乎是整個國家最貧窮的地區,有些村落連廁所都不會有,只有簡陋的未加蓋糞坑,有些人甚至會在路上或湖邊直接拉屎,這些都是臺灣人很難想像的。」鄭皓元醫師表示,霍亂是一種急性腹瀉疾病,可能在數小時內脫水死亡,感染途徑主要爲「糞口傳染」。恩卡塔灣生飲湖水與直接抽未經過濾地下水的生活習慣,都是引發霍亂的根源;而水中的浮游生物或小蟲,也可能讓當地人的健康,暴露在另一項高風險中。
▲鄭皓元醫師分享當地的醫院現況。(圖/記者嚴雲岑攝)
鄭皓元分享道,在他前往恩卡塔灣的第三天,組織助理突然帶了位小男孩請他檢查,雖然男童身體毫無異狀,但在他的腳掌上,卻清楚可見一條「蟲印」。助理說,男童是在住家附近的水池玩耍,「突然聽他尖叫一聲」,上岸後皮膚中就多了一條蟲,怎樣都消不掉。
原來,這是所謂的「幼蟲移行症」,主要發生在不乾淨的水域,水中幼蟲會隨着傷口跑進皮膚,在血管中亂竄,引發皮膚髮炎,所幸此類症狀不需要動到手術,僅需靠吃藥殺死幼蟲,並由人體組織自行吸收屍體。
▲鄭皓元醫師於馬拉威恩卡塔灣向學校老師與政府官員傳遞霍亂防治措施。(圖/鄭皓元醫師提供)
馬拉威曾與臺灣建交,雖然在斷交後當地的醫療團亦有中國大陸資金進駐,硬體設備不虞匱乏,但當地醫師訓練不易,只能到「臨牀助理」(Clinical officer)幫忙判斷與處置病人。在觀察當地現況後,鄭皓元將此次的防疫重點擺在「衛教」,用英文歸結出10條衛生守則,包括上完廁所要洗手、廁所要加蓋等,配合圖像設計,讓學校老師、公衛人員都能輕易理解並傳達,簡易的圖文效果顯著,在2月4日離開馬拉威時,恩卡塔灣的疫情已經從高峰往下,任務圓滿達成。
目前鄭皓元已回到疾管署東區管制中心服務,他說花東一帶雖然沒有霍亂問題,但社會結構與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讓山區原住民的肺結核盛行率依然偏高。他說,當初選擇離開醫院,是因爲發現到傳染病的問題不只在於治療,很大一部分都與公共政策有關,「臨牀上面對的只是個案,從病人身上發現證據,下診斷與治療,公衛面對的則是一整個疫情」。喜歡兒童的他,未來也會繼續發揮所長,用簡易的方法進行傳染病衛教,幫助患者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