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破解假訊息 唐鳳:「迷因」是個好方法
隨着網路及社羣媒體的流行,人們容易因缺乏判斷假消息的能力,而被某個組織、團體或個人牽着鼻子走,如何「打假」成爲全球新興課題,行政院科技政務委員唐鳳想到妙招,指出可以靠「迷因」把訊息包裝成忍不住想要分享的樣子,讓正確訊息更加快速傳播,當不實訊息前腳剛出門,正確訊息後腳就跟上。
唐鳳17日在臉書以「協力對抗不實訊息,民主綵球再度飛舞」爲題發文,表示民主政治動態而充滿活力,但一如雜耍藝人拋接球,需要高度平衡,纔不會讓飛舞的綵球落下。力矩的一邊是國家權力,有着龐大資源及組織,但需要治理的正當性;另一邊是號稱主人的人民,擁有終極權力,卻總是衆聲喧譁,「於是我們面臨兩難:期待政府有能,卻不希望逸脫繮鎖;期待社會多元,卻不希望一事無成」。
唐鳳指出,當代憲政主義一方面透過權力分立來相互制衡,另一方面以議會政治及媒體自由,確保意見多元卻又能凝聚公共意志,民主仰賴這些機制建構相互信任,「讓空中飛舞的球不會落地」。
唐鳳認爲,在這個信任機制中,言論自由無疑是重要基石,而且言論必須是透明而真實的;錯誤訊息的危害顯而易見,而且說錯話或說謊話,比說實話更輕而易舉。
「傳統上,我們仰賴國會及媒體擔任守門人,維繫着這個生態系的微妙平衡」。唐鳳表示,網路的出現帶來巨大變化,接收資訊、表達意見乃至於羣衆動員,不需再透過國會或媒體,人人都可以是民意代表或媒體;社羣網路一個標籤就能捲起千堆雪。
唐鳳表示,本來就脆弱的相互信任岌岌可危,有組織、有計劃運作的不實訊息更乘虛而入,一一運用社羣媒體資訊超載、演算法不透明等弱點,假訊息可以快速傳遞,不斷餵養相似內容,強化既有觀點,形成同溫層,網路言論環境日漸壁壘分明,互信基礎日漸薄弱,權力失衡、信任崩潰下,民主綵球散落一地。
唐鳳指出,新加坡跟德國已透過法律管制來防護不實訊息的蔓延,「但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問題來自於資訊傳播從媒體轉移到社羣,讓民間社羣參與信任重建才正本清源,而且賦權給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進出的社羣,因權力集中導致濫用的風險最小。
唐鳳表示,臺灣應對假訊息的路徑類同,主要並不依賴法律管制,而是敦促臉書、LINE、Google 等主要社羣媒體或訊息工具業者,共同簽訂自律實踐準則,除了在技術面建立防護、提升廣告透明與管理、強化使用者識讀能力之外,重要的是與第三方合作,建構獨立、透明、公正的監督機制。
唐鳳提到,要打擊假消息,可以靠「第三方事實查覈機制」、「媒體素養教學」及「迷因工程」。對於如何使用迷因工程達到遏止假訊息,唐鳳解釋,「設法把訊息包裝成忍不住想要分享的樣子」,能讓正確訊息更加快速傳播,當不實訊息前腳剛出門,正確訊息後腳就跟上,也同樣光鮮亮麗,或許不必走過半個地球,就能迎頭趕上了。
不過唐鳳也認爲,重構數位時代的民主生態系,必須將政府與人民相對抗的制衡關係,改變爲政府、企業、人民相互協力,相互倚賴的三角關係,也唯有如此才能抵禦不實訊息的侵蝕,重新取得民主社會所需的生態平衡,「讓綵球有足夠的動能流暢地在空中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