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父母,從不用瑣事內耗孩子

▎人民醬說:

如果親子關係不好,一切教育手段都是零,沒有任何意義;而父母怎樣跟孩子交流相處,就會有擁有怎樣的親子關係。

全文3047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者 | 帆書 · 青允 來源 :帆書育兒號( ID:readingclub_yeh)

知乎上有人問: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一些網友的回答讓人心疼:

很多父母總是盯着孩子的瑣事不放, 分 明是無心到可以忽略的過失,卻會被父母無限放大 。

比如:

玩具放的位置不對,吃飯把衣服弄髒了,不小心灑了杯水,默寫錯了一個字…… 都會被 批評很久很久 。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心力交瘁、如履薄冰,哪怕遇見一點點小事,都會很容易出現過激的反應。

最糟糕的家庭,就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不斷在小事上揪着不放

是孩子一生的陰影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塞德茲博士說過:

“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樣,小時候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爲什麼樣的雛形。”

博主神奇媽媽木小暖分享了一段經歷:

跟朋友聚會時,她說自己14歲的兒子性格有很大的問題。

做事畏手畏腳,沒有一點主見, 每次看到兒子這樣,她就會火冒三丈。

博主還沒來得及問爲什麼,孩子回來了。

滿頭大汗的孩子剛坐下來,拿起媽媽的冰鎮檸檬水,媽媽立馬怒氣衝衝地喊道:

“說了多少次了,出汗後不能喝涼的,你怎麼一點記不住?”

吃飯的過程中,朋友也一直抓着孩子不放:

一會兒說孩子沒有坐的不端正; 一會兒說孩子只顧着埋頭吃,沒有禮貌;

一會兒又嫌棄孩子這麼大了吃飯,夾菜還能掉……

短短一個小時,她的眼睛一直盯着孩子,在各種小事上挑毛病,糾正孩子;

好像無論孩子做什麼,都是不可原諒的過錯。

眼看着一個剛纔還充滿活力的孩子,在媽媽的挑刺中被消耗到崩潰。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信奉挫折教育,他們認爲多批評孩子會使他們進步。

事實真的如此嗎?

80年前的一個實驗給出了殘酷的答案:

1939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語言病理學專家招募了22個孤兒,然後不斷地打擊他們,說他們說話結巴。

後來,即使是一個完全正常的兒童,也因爲過大的心理壓力,而向着被打壓的方向發展,變成一個真正的「結巴」。

這就是著名的惡魔研究,而在現實生活中,多少孩子正在接受惡魔教育呢?

生活在語言暴力下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受到嚴重的摧殘,甚至一生都會活在這個陰影的籠罩下。

經常被挑剔的孩子,會變得尖酸刻薄,對身邊的人拼命挑剔。

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身懷天賦。

但是,如果硬要用爬樹來衡量一條魚的能力的話,那麼魚終其一生都會覺得,自己是愚蠢的。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如果過度地在小事上打擊孩子,結果只會與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馳。

與其事事鉅細,不如順其自然。

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消耗的是孩子的心力

孩子的內心世界非常脆弱,如果父母在處理小事情時過於苛刻或者粗暴,就有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情緒。

那些你不以爲然的小事,正在消耗孩子的心力。

1.你不以爲然地囉嗦,正在消耗孩子的熱情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曾說:

評價、指責和命令都屬於暴力溝通的方式,會讓孩子遭受到無形的“精神暴力”。

《百家講壇》趙玉平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孩子走出房間喝水,媽媽問:“兒子,作業寫完了嗎?”

孩子聽了後瞬間暴跳如雷:“能不能別問了?”

媽媽一臉懵的惱怒了:“我問問有錯嗎?他爲什麼不讓問?”

跟孩子溝通後,趙老師得到了孩子角度的媽媽:

媽媽一天好幾遍地問作業寫完了嗎?

並且,如果孩子回答“寫完了”,媽媽會說:

“寫完了就應該在那裡發呆嗎?你不會再去刷幾頁題,多背幾個單詞嗎?”

如果孩子回答“沒寫完”,媽媽會說:

“沒寫完就趕緊去寫啊,沒寫完還坐在沙發上發呆?

每次都是我推一下動一下,你難道是在給我學嗎?真是讓人心累!”

原來,無論孩子怎樣回答,迎面而來的都會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日復一日,孩子十分排斥跟媽媽溝通。

如果親子關係不好,一切教育手段都是零,沒有任何意義;而父母怎樣跟孩子交流相處,就會有擁有怎樣的親子關係。

2.你控制不住的情緒,正在吸食孩子的能量

網上有過一個火爆的視頻:

一位媽媽情緒失控,不顧自己丈夫和身邊人的阻攔,拼命撕扯着一個小女孩,讓女孩給自己1歲多的兒子道歉;

因爲小女孩在玩耍時,從她趴在地上的兒子背上踩了過去。

在這個媽媽暴力爲兒子爭取道歉時,不但小女孩嚇哭了,她自己的兒子也嚇得“哇哇”大哭。

可以想象,那個孩子在媽媽的情緒大爆發中,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強烈的負面情緒,如憤怒、焦慮充斥着每個人的內心。

年幼的孩子不明白媽媽爲什麼會發怒,他會覺得是自己的原因。

會想“我是不是一個愛惹麻煩的孩子”,甚至他會爲自己無力讓父母高興起來而難過。

這樣,孩子會長期處於自我責備的壓力狀態,從而影響孩子的能量與活力。

本是無關緊要的小事,但是在父母的無限放大後,就變成了孩子招架不住的大事。

每個孩子都是一座能量小宇宙,如果不斷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

與其緊張孩子,不如做好自己。

擺正自己的位置

纔會教育好孩子

李躍兒老師在她的著作《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書中說:

“愛對教育的意義就像光,始終照耀着整個教育的過程”。

而父母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爲人父母,也是孩子的原件,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副駕駛,更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共同成長的好朋友。

1.進家門前,撣掉身上的“灰塵”

家不應該是你的情緒垃圾場,而是我們的能量包。

不要把壞情緒帶回家,傷害了一直包容你壞脾氣的孩子。

回到家,你不再是職場精英,也不是誰的員工,你只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分子,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親密夥伴。

2.學會轉換思維

試着轉換自己的思維模式,停止不切實際的預判,孩子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差。

不要將時間浪費在對孩子的攻擊和指責上,而是用耐心和包容理解孩子,換個方式和孩子溝通。

你就能發現,孩子反而會欣然接受,積極改變。

與其盯着孩子的錯,不如看到孩子的好放大孩子的優點,將批評轉爲讚揚,你會發現孩子變得能量滿滿!

3.收起你的控制慾

心理學博士賀嶺峰認爲:“你能跟孩子保持正常的關係,你對他就有影響力。”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父母的風箏,遲早有一天,他要獨自飛翔。

做好孩子的副駕駛,收起你的控制慾,將選擇權和自主權還給孩子;

當孩子感到放鬆的時候,很多事情其實都能做得很好!

父母擺正自己的位置,對孩子的影響纔是最大的。

有人說,孩子就像海綿,他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的生活態度。

對孩子來說,家庭應該是一個溫暖、放鬆的避風港。

做錯了下次再來、有差錯會被包容;

在瑣事中不爭執計較,不針鋒相對,遇到大事共同承擔、一起面對。

教育本來是一段荊棘滿地的長路,唯有愛,能讓孩子們柔軟的心永遠向光而行。

*作者:青允,用文字激勵自己,同時溫暖身邊人。

*來源:帆書育兒號(ID:readingclub_yeh),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

*注:本文圖片來自於圖蟲創意(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 dangyang002 )爲好友,備註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羣裡。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