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賚縣:立足資源謀發展 “複種”“依水”促增收
近年來,鎮賚縣委、縣政府精準研判農民增收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依託現有耕地、庭院和棚室資源,大力推廣複種增收模式;立足縣域內流經“一江三河”和全省水稻種植第一大縣的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稻蟹增收”戰略,國家“要糧”、農民“要錢”、生態“要綠”兼顧,實現“一地雙收”,“一水兩用、一田兩收”。
大力推廣“複種增收”模式,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探索創新,確定發展方向。近年來,鎮賚縣積極貫徹黨建引領農業發展策略,與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開展深度合作,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通過不斷試驗示範,確定大力推廣適宜縣域種植且市場前景廣闊的小冰麥、黏玉米、鎮賚甜瓜,收穫後複種白菜、蘿蔔、芥菜和蕎麥等,既解決了秋菜外進的矛盾,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農民收入。爲積極推廣複種模式,2024年將庭院複種面積納入庭院經濟補貼範圍,推廣面積243.9畝,發放補貼11.2萬元,畝均增收600元;全縣耕地發展複種模式面積1.5萬畝,可帶動600戶每畝增收500元,促進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3元,增幅達0.23%。
精準規劃,用足複種週期。通過“早播精管、壓茬接續”的方式,搶時間、擠進度,提前做好選種、購種、育種、播種等工作,同時落實精準管理措施,精準計算頭茬作物成熟節點,提前一個月開展二茬作物準備工作,確保雙茬緊密銜接。
人機互補,提高作業效率。以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方式實現機械化連片作業,最大程度減少作業成本。同時,針對面積小、零散,不適宜大型農機作業地塊,採取“誰的地誰負責”的方式,保證各司其地,分工明確,不打亂仗。
產銷對接,拓寬銷售渠道。實行“訂單+”模式,確保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一方面,農戶頭茬種植的小冰麥、黏玉米可直接賣給龍頭企業、合作社,“南崗子”小冰麥粉暢銷全國各地;另一方面,複種的疏菜可賣給商超或直接進駐市場。2024年鎮賚縣共有4個鄉鎮種植小冰麥,種植面積1.2萬畝,訂單面積6400畝;有6個鄉鎮種植黏玉米3000畝,訂單面積2200畝。
實施“稻蟹增收”戰略,推廣“依水增收”模式
充分調研,科學謀劃。鎮賚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外出考察和深入水田鄉鎮進行調研,學習先進技術、瞭解市場行情、體察民心民意。先後多次召開會議,縣政府分管領導親自籌劃部署,按照“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主導,堅持穩糧增收、推進綜合種養,堅持生態種養、確保產品質量,堅持因地制宜、推動三產融合,堅持品牌建設,堅持注重技術,力求實效”的原則,推進生產規模化、標準化,謀劃做好“水文章”、做強“水產業”。
精心佈局,夯實責任。充分利用全縣稻田資源,以適宜稻蟹綜合種養水田鄉鎮爲重點,按照模式新穎、穩產高效、標準規範的要求,加快創建稻蟹綜合種養示範區、示範基地、田園綜合體等典型樣板。經過對有基礎、有意願、適宜建設的鄉(鎮)、村實地調研和徵求意見,及時將發展任務分解落實到相關鄉(鎮)、村和行業部門,確保了產業發展有人抓、工作推進可落實。
融合推進,統籌兼顧。結合鎮賚縣“全國綠色食品(水稻)生產基地”建設,將稻漁綜合種養與高標農田基本建設項目融合發展,將稻蟹綜種養與有機稻米產業發展項目融合發展。招引“匯聚農業”等水產企業落地帶動,引領一批水產品產業化家庭養殖場和種養結合合作社,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撐下,聯合縣內稻田種植戶,組建稻蟹綜合種養產業聯盟,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的1+1+N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打造稻蟹綜合種養示範基地。依託“吉黑蒙”水產品交易平臺,加快推進“嫩江大閘蟹”“鎮賚大米”“鎮賚蟹田米”等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品牌建設。2024年全縣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到16萬畝,輻射帶動6個鄉鎮1350戶,每畝實現增收300至500元,可促進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35元,增幅達0.95%。
(來源:白城市政府網站)
發佈日期:2024-11-16 14:13:13 所屬分類: 產經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