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麟專欄》新南向國家的混合對華政策
「新南向」主要目標的東南亞各國,是否與民進黨政府抗中的理念相同呢?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能源掛帥的時代裡,Hybrid(混合)變成一個新時尚字眼。套用在其他事務上,有時「單一價值」不再完全管用,特別是國家的涉外事務。
抗中的蔡政府執行「新南向政策」,效果見仁見智。如今兩岸關係更見緊繃,該政策勢將賡續。外交部門在論及對外關係時,喜用「理念相同」(Like-minded)一詞形容友邦。但「新南向」主要目標的東南亞各國,是否與我們抗中的理念相同呢?
近一、兩年來,東南亞多國陸續選出新領袖。我們不妨盤點一下他們對於中國大陸的政策及做法。
首先是菲律賓:小馬可仕總統2022年當選後,旋於隔年元月訪問北京。他本打算延續前總統杜特蒂的親中政策,但在大陸一連串仁愛礁衝突行動後,轉向與美國結盟。然而,菲中雙方也謹慎地控管緊張關係。日前,兩國在馬尼拉會商有解。菲方宣佈,美國原在菲國部署的中程飛彈將於近期內撤出。在這出中菲兩國「冤家宜解不宜結」的戲碼中,中國暫時佔了上風。
其次是馬來西亞:馬國是中國在東南亞最密切的友邦之一。新任總理安華2022年秋就任後先後參加博鰲論壇與中國東協博覽會,並且公開支持一帶一路。兩國今年並藉由互免簽證、擴大科技合作等方式,慶祝建交50週年。馬國體認出,欲求生存發展,必須在外交及經濟方面兼採實用主義。這種邏輯使得歷任領袖將崛起的中國視爲可以利用的力量,而不是需要制衡的威脅。
再看柬埔寨:該國長期強人洪森之子洪馬內於去年接任總理,採行「戰略避險」(Strategic hedging)政策,尋求外交關係多樣化。他首次出訪的國家就是中國,北京也資助該國構建海軍基地與合建運河。後者如果水道夠深,將爲中國軍艦開闢暹羅灣到中南半島的內陸通道,已引起越南與美國的關切。
至於泰國:新任總理賽塔(Srettha Thavisin)不像前任帕拉育(Prayuth Chan-ocha)親中,但重視經濟與投資,也不敢疏遠中國。他去年10月出席一帶一路峰會,會見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3個月後泰國與中國實施了互免簽證協定。目前兩國已有聯合軍事演習,未來還將合作開展月球探測任務。
接着看印尼:今年2月選出的新總統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將於10月上任。他競選時將外交政策描述爲「睦鄰政策」,多次重複「一個敵人太多,一千個朋友太少」的信條。中國是印尼最大的貿易伙伴與第2大投資來源國,此一現狀將予持續。但是印尼渴望在2024年完成其「最低必要部隊計劃」,而美國與歐洲素爲主要武器供應來源,新政府勢將在中美二強之間維持平衡關係。
至於越南:越南在東南亞的政經地位上升,也遊走美中之間。拜登與習近平相繼於去年9月及12月訪問越南。今年伊始,越南高層人事頻見動盪,但其對外政策,在以集體領導爲特徵的政治體系中不受人事更迭影響。越南是東協各國中,唯一對美中兩國都有慘烈戰爭經驗者。說白了,她今日對於二強採取「不信任、不鬧翻、不強出頭」的「三不政策」。
再說新加坡:新任總理黃循財5月接任後,延續星國不選邊的務實傳統。根據該國智庫民調,70.7%的星國菁英認爲中國在東南亞擁有最大的政治與戰略影響力;然而,新加坡必須與中美二強均維持良好關係。自1996年以來,星國已經培訓了5萬多名中國官員與幹部,而且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外國投資者。
綜合上述,「新南向」諸國應對中國的政策做法與臺灣截然不同。他們採行「混合的對華政策」(Hybrid China Policy),實施多選題:「防中」、「親中」、「和中」交互並行。臺灣只有單選題:「抗中」,而且把新南向政策當作抗中的工具。所幸各地臺商積極融入當地,在政治障礙下仍能屢創佳績。今日的賴政府,不但續做單選題,而且更窄化爲「是非題」:碰到中國一概打X。如果大陸加碼施壓,就要變成「新難向」了!
(作者爲前大使、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