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溝通心法 鄭家鐘對位再出發
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擁有一套獨特的溝通心法,在新作《社會溝通:人人都需要的羣體對話課》中,以豐富社會閱歷分享他的溝通術。(季志翔攝)
語言、文字、圖像、影片、網路……,皆爲溝通而生。然即便交流方式再多元,「有溝無通」的情況仍時常發生。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自年少擔任記者開始,便擁有一套獨特的「爸爸、兒子、朋友」溝通心法,踏入社會各領域,乃至變遷快速的現代,仍受用無窮。在新作《社會溝通:人人都需要的羣體對話課》(時報出版)中,更以豐富社會閱歷分享溝通眉角。
隨時改變自身角色
鄭家鐘表示,他從修讀臺大經濟系課程時,就開始擔任報社記者,「記者像爹不疼娘不愛的小孩,別人視你爲洪水猛獸,但你又必須接觸他人。當時我從遠流出版社的一本心理學書籍中學到,人的相處關係不外乎就是3種,一是我與對方都是朋友,二是我想當爸爸、他想當兒子,三是他當爸爸、我當兒子。只要先對位自己與溝通對象的關係,便能無往不利。」
雙方是朋友,意味着對等,爸爸及兒子的角色,分別象徵上與下的高低關係。隨不同事件,均應改變自己的角色再溝通。鄭家鐘舉例,過去曾遇過一位受訪者,早上因不滿報導而成爲破口大罵的「爸爸」,中午因請教記者如何撰寫新聞稿而成爲「朋友」,下午又因請託記者澄清不同單位間的誤會而變「兒子」,只消自我對位正確關係,就能達到良好溝通。
鄭家鐘說,最常見的無效溝通起因,除不瞭解高低及對等關係外,還有總認爲「我沒問題、都是對方有問題」的心態,「這是最不好的溝通模式,像推皮球,雙方要儘量導向解決『共同問題』方式處理,但也要有停損點,溝通畢竟不是單線的『溝到你通爲止』,是一門藝術,不要眼見無法有共識,仍要走到極端。保留自我想法同樣重要,否則單方面傾向對方,只是同情,而非同理。」
重視對方的感受
任職記者後,鄭家鐘陸續擔任媒體採訪主任、專欄主任、總編輯、社長等職務,也曾跨足電視、網路媒體圈,2009年受臺新金控延聘,以媒體經驗專注投入公益及藝術推廣工作。在多樣化的工作型態中,逐步累積對「羣體對話」的思考。曾代表資方與勞工談判,順利達成精簡約90個人力的任務,且事後毫無爭議。
鄭家鐘表示,其實所有對話核心都須回到「重視對方的感受」,公益工作更需如此,「在探訪公益之家等團體時,我們要知道,他們是人民的英雄,政府無法解決的偏鄉資源不均問題,是他們承擔這一切。我們當然更要貼切瞭解對方需求,在乎對方,將對方感受擺第一位。」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羣媒體變化趨勢,有別真實世界的網路溝通也成一門學問。鄭家鐘認爲,網路特點爲無法面對面,多用文字傳遞訊息,便容易造成誤會,且面對不同意見更容易激化對立情緒,此時網路禮儀就很重要,以不口出惡言、保持包容態度爲準則,降低衝突發生,更應珍惜面對面溝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