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蜀秀」活動回顧 ETtoday團隊直擊熊貓覆育現場

▲掌上蜀秀臥龍科考。(圖/記者蔡紹堅攝,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四川9月份的「掌上蜀秀」兩岸新媒體採訪活動期間,《ETtoday新聞雲》採訪團隊跟隨大熊貓巡護員上山尋訪獸跡。巡護員各個身手矯健,穿梭在崎嶇的竹林依舊步伐平穩,不僅會看植物、追蹤糞便,還都深諳野外求生之道。採訪團隊在專業的帶領下,深入竹林體驗冒險氛圍,爲您直擊熊貓覆育的最前線

ETtoday團隊這次前往兩個熊貓保育基地,首先是以「野化培訓放歸」爲主的核桃坪基地。基地負責人何勝山部長介紹,人類已經可以繁殖飼育熊貓,但是要讓熊貓的野生數量提高,放歸也是重要的工作,核桃坪主要就是讓人工繁殖的熊貓學習「野化」的技巧

採訪團隊後來也前往神樹坪基地,這個基地以繁育爲主,平常開放一般民衆參觀。記者在現場近距離觀察到成年熊貓的餵食,以及熊貓幼仔的餵食,還親自體驗熊貓園區的清掃,以及「窩窩頭」的製作

▼野化培訓基地飼養員爲了不讓熊貓依賴人類,會先穿上「熊貓人服裝」纔跟熊貓接觸。

採訪團隊還把握難得的機會,跟隨巡護員實地考察臥龍崗熊貓棲地。衆人進入竹林深處後,腳下幾乎沒有概念中「路」的形象,唯有綠葉泥土以及各種叢生的植物,只能依循前者的步伐踩踏。隊伍走到一半時,保育員突然示意衆人停下腳步,因爲附近疑似有着小熊貓啃食過竹筍跡象

獸跡對一般人而言,看起來就像一般的朽木雜草,但對巡護員來說卻是珍貴的資料,每筆都攸關着熊貓的保育能否落實。巡護員透露,走在隊伍最前面的通常也是經驗最豐富的,要對野外環境具備高敏感度,必須負責全體隊員的安全,例如提醒各種環境可能存在的風險(例如野生動物攻擊)。

觀察完小熊貓的獸跡,巡護員又在沿途發現豬獾覓食留下的痕跡。根據介紹,豬獾主要食用植物的根莖,覓食習慣會在地上用鼻子挖洞。根據巡護員研判,現場遺留的痕跡還很新,距離發現時大約只有三天時間。

▼ETtoday團隊前進四川。(圖/翻攝自掌上蜀秀PROMO)

巡護員還現場示範如何架設紅外線攝影機,包括拍攝角度(高度)、電池的續電力都是考量的因素之一。巡護員指出,發現獸跡都要用可識別的事物當作比例尺紀錄,例如手機錢包都可用來比對獸坑的大小。發現獸跡後必須做好海拔、日光、伴生動植物記錄,統計後提供科學家參考。

總體而言,採訪團隊此行吸收到不少熊貓保育的經驗,這些都是通過無數巡護員一步一腳印而來的心血,不僅彌足珍貴還搭配科學化有力支撐,對於熊貓的覆育工作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動物園的熊貓雖然也很可愛,但美麗的事物還是留在原來的地方最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