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篇-百年展覽的偏安論述

臺灣建國百年推出的特展已然將焦點轉向本土歷史。圖爲蔡惠風《挑擔小吃》。(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兩岸展覽各擅勝場

一個百年,各自表述——臺灣稱「建國百年」,大陸叫「辛亥百年」,政治上定調不同,也反映在文化活動內容與概念上。當大陸那廂把百年前的革命喊得聲嘶力竭、各省欲把展覽辦得轟轟烈烈時,臺灣這廂好整以暇、掏出各種長久收藏的藝品加以整理展出,呈現有「臺灣味」的發展歷程

大陸在慶祝建黨90周與辛亥百年上可說是互爲表裡,名義上打着辛亥革命的大旗,其實骨子裡是爲黨國勝利慶賀。

辛亥個不完

擴建後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檔展覽——《復興之路》,可謂氣勢滿檔:從中國自鴉片戰爭後淪爲西方列強欺凌開始,一路來到中國共產黨如何解放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到當今風貌。展覽中指出辛亥革命雖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後來袁世凱復闢奪權證明當初由資產階級率領的辛亥革命失敗,此後中國社會轉向馬克思主義發展,探索新中國之路。館長呂章申認爲,從國家博物館就能看出中國復興百年來的歷史。

中國美術館倒是腳步緩了些,除了下半年將舉辦《慶祝建黨90週年全國美展》與《紀念辛亥百年全國美展》外,館長範迪安還表示,將邀集中港澳臺等藝術家,辦一場海內外書畫作品大型展,以「共同營造」辛亥革命百年紀念的文化氛圍。

爲了趕這波辛亥百年熱潮,要不是大江南北各個革命紀念館或博物館規模擴大,便是紛紛推出相關展覽,例如湖北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走向共和——辛亥革命史陳列展》文物徵集中、香港歷史博物館《辛亥革命百週年展》、孫中山紀念館《革命.再革命─從興中會到廣州政權展》、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大元帥府辛亥百年》系列展……族繁不及備載,其中最搶眼的莫過於斥資逾2億元人民幣正興建中的廣州辛亥革命紀念館,相關官員甚至透露:「在20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0週年紀念日鐵定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國臺辦發言人楊毅曾說,「紀念辛亥革命有利於團結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雖然官方層級並未合作慶祝百年,民間館方交流不斷,但大陸人士卻逕自把臺灣貼上「共同慶祝辛亥百年」的標籤。例如攜來《流年似水——舊上海廣告月份牌寫真展》的湖北省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副館長王興科認爲,此展是該館今年在臺灣舉辦的第一場紀念辛亥革命活動,這實際是兩岸開始共同紀念辛亥百年。《中評社》相關報導內文特別強調,由於臺北國父紀念館隸屬於教育部,因此這場活動被視爲有「官方主辦的意涵」。

臺灣走自己的路

兩岸在慶祝百週年都有尷尬之處,大陸要怎麼回答辛亥革命後的中華民國跑到臺灣了?臺灣又要如何處理建國前期40年的歷史?後者的答案其實已經在各項爲民國百年推出的紀念特展中透露出端倪

北中南巡迴的《百歲百畫》回顧臺灣近百年美術發展脈絡,從不同年代作品一窺臺灣藝術的發展歷程與創作精髓,展覽特別提到其中一幅由朱德羣所繪〈國父畫像〉的參展,更彰顯出建國百年之歷史意義;臺北市立美術館《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分成清領、日據國民政府三階段,中間跨越140年,內容涵蓋自1871年蘇格蘭籍攝影家John Thomso來臺所拍攝的紀實影像,至2010年的當代數位作品; 國立歷史博物館《我們》呈現該館從河南遷徙來臺,一路承載國家發展軌跡到現代中華文化的生產輸出;透過各式館藏品呈現跨性別、族羣、世代的人們,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記憶。將在下半年巡迴展出的《中華民國建國100年民主檔案展》,主題分爲「憲政發展」、「政黨政治」、「地方自治」及「公民參與」,由專家學者審選100項具代表性議題之相關檔案,搭配民主發展歷程相關影片及文物等方式呈現……

上述展覽明顯略過了中華民國前38年在大陸的部分,不是直接前溯連結到日據時期,便是乾脆從國民政府來臺後開始計算建國的歷史軌跡。但這樣的作法惹來了陸媒的不快:在臺北101展出《典藏曆史‧記錄時代——建國100攝影展》號稱重現許多珍貴歷史鏡頭,例如蔣中正吐舌畫面、美國總統尼克森艾森豪訪臺、紅葉少棒隊身影等,但有陸媒強烈批評該展只讓觀衆粗略地看到記錄了1949年以後來臺的60年歲月,「甚至連近20年來兩岸關係的重大變化也無(文轉B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