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盾構機的“老師傅”

黝黑的皮膚、濃密的頭髮、不算高的個頭,鼻樑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鏡,言談舉止中透露着儒雅和知性。這是中鐵工程裝備集團(天津)有限公司車間主任鄧景川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鄧景川今年35歲,已是擁有17年工齡的“老師傅”,曾榮獲第三屆“濱海工匠”提名獎等榮譽。自參加工作以來,鄧景川紮根一線、攻堅克難,深入研究盾構技術,先後參與制造了百餘臺盾構機。

“遇到問題善於分析研判,膽大心細、技術過硬。”說起鄧景川,他身邊的人無不豎大拇指,都稱讚他實幹、有技術。

2007年,鄧景川進入中鐵隧道裝備製造公司(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成爲盾構機項目組的一名生產人員。

爲熟練掌握各項技能,鄧景川潛心學習,拿出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來錘鍊自己。一方面,他天天跑現場,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現場維護、技術改造等工作經驗;另一方面,他抓緊一切業餘時間學習專業知識,琢磨怎麼優化機器控制系統等。憑着執着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態度,他快速成長爲班組的技術骨幹。

“中國中鐵一號”國產盾構機順利下線,用於天津地鐵3號線施工,這是我國第一臺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盾構機。鄧景川告訴記者,“中國中鐵一號”盾構機需要下穿天津市著名景點,如果在施工過程中稍有閃失,會對地面古舊建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這就需要嚴格把控盾構機的製造質量。

在現場督導盾構機生產組裝時,鄧景川一絲不苟地檢查每一道焊縫是否飽滿,是否符合要求。遇到含有沙眼、氣孔的焊縫時,他要求焊接工人現場返工。鄧景川每天往返於工地和井下,在每一個看似普通又繁瑣的環節上,不厭其煩地反覆確認和檢查。

回憶起“中國中鐵一號”盾構機順利完成的那個時刻,鄧景川至今仍難掩激動:“這不僅是我加入公司的第一個項目,更是我國高端裝備製造里程碑式的時刻。”

對待工作,鄧景川有一股“犟”勁,遇到難題愛鑽研,善啃“硬骨頭”。2017年,中鐵裝備集團在天津成立了專業從事盾構機制造的子公司,鄧景川申請從總公司調入天津分公司。面對新公司簡陋的生產條件,中鐵工程裝備集團(天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龍說:“由於廠房是租的,存在面積小、施工條件差等諸多挑戰,現場生產頻繁受阻。鄧景川不斷進行協調溝通,在簡陋的施工條件下順利完成盾構機組裝,確保兩臺新機下線。”

2018年,適用於青島地鐵八號線的盾構機,在井下作業期間需要進行維修和保養。雖然井下悶熱潮溼,腳下的積水已經沒過腳踝,但艱苦的施工條件並沒有影響鄧景川完成工作的決心。鄧景川和多名徒弟在井下連續工作多日,反覆優化方案,創新維修方法。在團隊人員共同努力下,盾構機終於順利向前推進。

談到鄧景川,中鐵工程裝備集團(天津)有限公司車間一線技能工人渠曉亮說:“他工作起來像‘拼命三郎’,在鑽研技術難題時經常會忘了時間。”

近年來,鄧景川在提升自身業務水平的同時,很注重培養年輕同事。鄧景川將自己積累多年的技藝傾囊相授,向青年員工詳細講授業務知識,耐心答疑解惑,力爭講清講透每個知識點、關鍵點。“我願將自己掌握的各項技能都教給他們。”鄧景川說,每位徒弟的性格和特長都不同,他就因材施教,想辦法激發每一個人的潛能。

精益求精、專注一事,將一件事做到極致,這是鄧景川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給青年員工的要求。“鄧景川師傅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態度,深深感染了我,對我今後的工作有很大幫助。無論在何種崗位、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需要這種精神,我會在工作中不斷將其傳承下去。”鄧景川的徒弟說。

隨着國家工程建設的需要,對裝備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對盾構機的製造也提出新挑戰。鄧景川深知,面對越來越大的國內外競爭壓力,保持技術創新的能力和勇闖難關的毅力尤爲重要。未來,他和團隊將繼續在一個個項目中磨礪技術,爲我國的裝備製造業貢獻力量。 (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