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學手語的人越來越多:與人溝通,用他自己的語言,他會記在心裡

摘要:沒有什麼比他們彎一彎手指比畫着道謝,更加動人的。

“您好,我是接待法官童凌,請問您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您好,我想要起訴。有人借我的錢不還,我有起訴狀、欠條和身份證。”……法院窗口,類似的對話經常發生,但這一次很不一樣,因爲法官和當事人對話時用的是手語。

11月19日,在上海市國家通用手語大賽決賽現場,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審委會專職委員童凌和同事們還原了這個工作場景。

“我們要求窗口的法官都要會手語,從2021年開始大家一起學,現在已經有40多人拿到證書了。”童凌說,“人們因爲糾紛走進法院,肯定都不開心,聽障朋友們來了也有各種顧慮,如果會用他們的語言,就可以拉近我們之間的關係,讓他們感到沒有那麼多隔閡,能更好地表達自己,感覺到放鬆和溫暖。”

學手語,就是架起那座溝通的橋

就像很多翻譯都會引用曼德拉的那句話一樣,“與人溝通,用他聽得懂的語言,他會記在腦子裡;但用他自己的語言,他會記在心裡。”

在童凌看來,“聽障人士雖然看起來和健全人沒什麼兩樣,但他們的需求容易被忽視。特別是在就醫、求職、法律諮詢等方面,他們會因爲溝通有礙感到孤獨,學手語,就是架起那座溝通的橋。”

童凌(右)在臺上比賽

決賽分爲專業組和大衆組。專業組選手都是從事手語翻譯相關工作的,每人需要對一段電視新聞進行手語同步翻譯,還要再看一條上海文博場館的手語導覽講解視頻,進行同步講解,相當於“中譯英”和“英譯中”都要進行。雖然平時一直在用手語,都在但在無法提前準備的情況下,現場同傳考驗不小。

據統計,2023年在上海有約60萬殘疾人,其中約15%有着不同程度的聽覺和語言障礙,他們的主要溝通方式就是手語。近年來,手語在上海已經越來越大衆化,法院、醫院、軌交、銀行、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等窗口單位,會經常組織員工學習手語,開設手語助殘服務。很多市民也通過市民夜校或“手語微課堂”等平臺,自發學習手語日常會話。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小學“手滬愛”小隊的同學們帶來手語朗誦《少年中國說》,從左至右是:李宛澍、徐儒毅、黃知樂、胡洛嘉

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浦東支行團隊

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法官團隊

從大衆組的決賽選手構成就也看出這一點——除了各窗口行業的工作人員,還有各年齡段的手語志願者,以及中小學生。這些學生很多都來自已經開展了“愛上海·學手語”手語微課堂入校計劃的學校,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黃浦區第一中心小學等。

恆洋外國語學校七年級的學生方思堯這次參賽,有個意外收穫,就是遇到了三年前給自己拍照的聽障攝影師朱德春。“那是我第一天當‘老師’,給同學們教手語,有些緊張。朱老師來拍照時,一直在用手語鼓勵我。”方思堯說,當時她很慶幸學了這門語言,才能讀懂那些善意。朱德春也一眼認出了這個小姑娘,她不僅長高了,手語也更好了,他繼續鼓勵她,“很厲害,要加油!”

朱德春和方思堯在交流

“對於沒有接觸過聽力殘疾人的市民來說,學習手語的難度並不亞於學習一門外語,需要勤學苦練。”中國聾協手語翻譯委員會副主任方紅說,參賽選手們用手語模擬助殘場景的情景劇表演以及手語詩朗誦、手語歌舞等表演,充分體現了大家的愛心和城市的溫度。

指尖的溫柔,讓關心“聽”得見

對大多數聽障人士來說,就醫是惱人的大問題。由於講不清自己的病情,又聽不見醫囑,而看病涉及很多專業用語和細微感受,稍有差錯就可能影響醫生診斷的準確性。從問診、檢查、拿藥到手術,處處困難重重。

2012年,東方醫院開設了全國首個助聾門診,如今,上海已經有數十家醫院開出了助聾門診,爲聽障人士提供細緻服務。

邊海芳在臺上

在決賽的間隙,手語志願者邊海芳接到一通視頻電話,一位聽障朋友正在醫院看病,請她通過視頻幫忙跟醫生對話。“他聽不到,又不會寫字,只能用手語交流,所以就打給我了。”作爲東方醫院的首位手語志願者,邊海芳已經在助聾門診服務了12年,她笑說,一週四天都在做手語志願者,比上班時還忙,但她很開心,感覺自己又發光發熱了。

問起沒有助聾門診時,聽障人士怎麼看病,記者得到的回答很直接——他們儘量不看病。邊海芳說,他們大多處於“小病忍、大病扛”的狀態,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去醫院的。即使去了醫院,醫生一般都不懂手語,只能用紙、筆與其交流,問診時間往往會很長,再加上不少聽障患者文化程度不高,用字表達不一定準確,容易讓醫生誤診。經常有聽障人士告訴她,很恐懼看病,直到助聾門診的出現,才放寬了心。

“我的父母都聽不到,出生後我就一直生活在‘無聲’家庭裡。我是聽力殘疾人的至親骨肉,所以很懂他們的苦楚。”邊海芳說,自己願意做聽障朋友的“聲音”,讓他們不再害怕去醫院。

樑文穎(中)在臺上

光華醫院的導醫樑文穎,在決賽中也表現出色。她坦言,醫院當時錄用她,看中的就是手語能力。在樑文穎看來,用手語和患者交流,他們不會感到被歧視、被孤立、被忽略,也不會感到他們給別人、給社會添了麻煩。“我每次和聽障患者用手語熱烈交流時就會發現,沒有什麼比他們彎一彎手指比畫着道謝,更加動人的。”

這次比賽不僅吸引了上海市民的參與,還有廈門、南京的特教專業學生和手語翻譯也報名參加海選。與比賽同時進行的線上學手語競答互動,同樣吸引了很多人,對推廣通用手語起到了一定作用。據瞭解,上海市殘聯及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還會進一步宣傳推廣國家通用手語,讓培訓覆蓋到各服務行業和窗口單位,爲聽障人士營造更友好的無障礙信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