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家族企業想青出於藍 該傳賢或傳子?

(圖/遠見提供)

臺灣家族企業的家數,占上市櫃超過74%,家族企業接班轉型是否成功,緊緊牽動臺灣的產業,足以撼動國家經濟。然而,該交棒給家族還是經理人, 才能兼顧永續與專業?《遠見》有深入分析。

臺灣的家族企業,佔臺股家數超過74%,因此,家族企業的接班轉型是否成功,不僅影響着企業自身競爭力,更緊緊牽動臺灣的產業、經濟發展與脈動。

在歷經1950年代依賴美援、1960至1970年代經濟起飛後,戰後創一代的臺灣企業家們,拚搏至今,已超過半世紀。隨着創一代年歲漸長,企業也進入大規模接班傳承、世代交替。

令人好奇的是,有多少比例的臺灣上市櫃家族企業,已經歷過接班傳承?模式爲何?繼承者傾向選賢與能,還是血濃於水?爲何同樣是家族企業,有些難敵產業景氣循環,一步步衰敗;有些卻能克服危機,再創企業第二成長曲線與產業高峰?

根據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家族企業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莫頓‧班奈德森(Morten Bennedsen)針對家族企業研究的樣本定義調查顯示中,有52%的研究是依據創始股東家族持股超過5%,來定義家族企業的。

依此定義,從《臺灣經濟新報》資料庫,以2020年資料篩選出來的家族企業,共有1303家。2000至2020年連續21年期間,TEJ資料庫不曾間斷的家族企業共計429家。

其中,企業設立超過30年的上市櫃家族企業,共計343家。當中剔除資料不完整、無法辨識家族股東者12家,以及無接班紀錄59家企業之後,共計272家,再進一步分析其21年來接班傳承與經營績效等各項數據。

董、總同一人佔比逾35%,控制權增加

調查發現,臺灣上市櫃家族企業比例,從2000年的82%,到2006年降至76%後,近十年維持在74%至75%之間。

(圖/遠見提供)

家族股東對家族企業的持股,從2000年的29%上揚至2020年的34%。2020年,有超過76%家族企業董事長,仍由家族成員出任;而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比例,則從2000年僅約28%,至2020年時已經超過35%。

(圖/遠見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2002至2003年間,證交所積極推動公司治理法治化進程,短短一年,董事長以外之高階經理人,由家族成員出任佔比,由2002年約36%驟降至2003年僅約15%。

深入分析21年來家族企業接班傳承演變,其中,創辦人首次交棒,有74%是由家族成員接任,僅26%交給專業經理人。

繼承者逾九成有家族企業內部工作資歷

值得關注的是,這26%的專業經理人,再次交棒時,其中三成又交回給家族成員出任。

調查發現,272間家族企業在21年間共進行過628次交棒,其中58%是交棒給家族成員。

進一步比對分析家族成員繼承者與非家族成員繼承者,若爲家族成員接班,約49%在接班前,僅有家族企業工作經驗,兼具內外部工作經驗者,有47.5%,僅有3.5%家族成員繼承者,在接班前,未曾在家族企業歷練過。

(圖/遠見提供)

產學經歷與事業愈相關,愈能幫公司賺錢

繼承者若爲專業經理人,僅具外部經驗的「空降」接班佔比約10%,高於家族成員繼承者的3.5%。

而繼承者學經歷與事業營業項目有關者,佔比約73%。而接棒前學歷與事業相關之繼承者,在平均ROE的表現,明顯高於學經歷與事業領域無關者。

(圖/遠見提供)

(圖/遠見提供)

此外,家族成員繼承者,接班前,在家族企業內擔任經理人的平均年資達7.26年,顯示家族企業對家族成員接班養成期,至少7年以上。

傳賢或傳子,依舊是臺灣家族企業最重要的功課。不論繼承者是家族成員或專業經理人,可以確定的是,掌門人對繼承者的養成與準備,愈早啓動,對企業永續長青發展愈有利。

(圖/遠見提供)

本文作者:陳世哲、曹瓊文、許紋綾、林鳳琪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428期》)

《遠見雜誌2月號4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