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會「咀嚼」腦部退化越慢!維持牙齒健康,建議「5種人」3個月就洗一次牙
● 牙齒遇缺不補,影響咀嚼功能、認知功能退化
● 臺灣75歲以上長者,每10人有一人全口無牙
● 缺牙長者易營養失調、全身虛弱
牙齒遇缺不補,可能啓動營養失調、共病增加等負面效應。 圖/123RF
高齡長者維持健康的基本功是什麼?答案是「一口好牙」。世界衛生組織建議,80歲以上長者應至少保有20顆具功能的牙齒,但衛福部調查顯示,臺灣僅4成80歲以上長者達標,每10個75歲以上長者就有一人已全口無牙。
牙齒「遇缺不補」,可能會有營養失調、共病增加等負面效應,健康危機跟着來。牙醫師提醒,若補缺牙選擇植牙或做假牙時,應以「能清潔」爲考量,定期回診洗牙時再由牙醫師進行評估和調整,以確保維持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
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2016年衛福部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自然牙顆數大於20顆比率爲60.3%,70歲以上長者爲52.8%,75歲以上長者爲48.2%,80歲以上長者爲40.2%。65至74歲長者全口無牙率爲4.4%,75歲以上長者全口無牙率則翻倍到9.9%,亦即每10人就有一人全口無牙。
咀嚼功能愈好 腦部退化愈慢
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系教授許明倫說,長者維持牙齒咀嚼功能,可有效延緩認知功能的退化。陽明大學研究發現,65歲以上長者咀嚼功能愈好,腦部退化愈慢,與法國、瑞士等多國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日本研究發現,全口牙齒達到20顆以上的長者,認知功能退化比率僅16%;若全口無牙,認知功能退化比率高達44%。如果有裝上假牙,認知功能退化比率爲26%,顯示假牙有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的積極作用,因此,許明倫建議,有缺牙應該要設法處理,設法找回咀嚼力,不要任憑「遇缺不補」。
牙齒咀嚼功能的維持,也有助維持各項重要身體機能,包括吞嚥、營養、體力。許明倫表示,如果牙口功能不好,吞嚥障礙比率會增加,因爲口腔無法把食物嚼得夠碎,可能引起吞嚥困難或障礙,增加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臨牀上常見老年人營養失調、全身虛弱,其實與『缺牙』有很大的關係。」黃茂栓表示,缺牙會影響咀嚼功能,導致人無法攝取足夠營養,久而久之恐引發營養失調,身體會愈來愈虛弱,各項身體機能會逐漸變差。許多研究證實,功能牙顆數與生存餘命有顯著的正相關,因爲咀嚼好可帶動營養、吞嚥、攝食量,整體健康狀況、身體素質都提升,多重共病也會比較少。
無論假牙植牙 都要仔細清潔
「植牙或做假牙的重點是要有功能。餐後要刷牙,自然牙要清,假牙也要清。」黃茂栓說,長者口水分泌變少,更容易蛀牙,若沒做好清潔,假牙或植牙也會藏污納垢,導致受傷、發炎、疼痛等棘手問題。曾有病人因長期疏於口腔清潔引起牙齦腫脹,導致假牙深陷、拿不下來;也遇過不煙不酒不嚼檳的老太太,因爲口腔組織長期受到假牙的磨損和刺激而罹患口腔癌。
黃茂栓提醒,長者的牙齒治療計劃,「清潔好操作」是首要考量,有時候植牙並不是首選,反而能取下的活動假牙更好清潔,但關鍵在於長者或照顧者要懂得做。「定期回診」也是重點,牙醫師可協助確認口腔清潔是否到位,且隨着口腔環境的改變調整假牙,讓假牙穩固貼合不晃動,才能保護口腔不受傷,同時發揮咀嚼功能。
「評估口腔健康、擬定治療計劃,定期洗牙就是最好的機會。」黃茂栓提醒,一般人6個月洗牙一次,但針對5類高風險病人,健保給付3個月洗牙一次,應多加利用,讓牙醫師成爲長者守護咀嚼力的好夥伴。
5類高風險羣 3個月可洗牙一次
1.腦血管疾病患者
2.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
3.不符合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醫療服務計劃條件的身心障礙者
4.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
5.惡性腫瘤患者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