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全球企業國安都靠他解危 危機隊長邱強的「零錯誤」秘訣
文/張彥文 攝影/賴永祥
出身臺灣的邱強,長年旅居美國,是世界級的國際危機處理與零錯誤大師。美國贏得1991波灣戰爭的背後有他的協助。美國500大企業,從沃爾瑪到麥當勞遇到危機,有八成公司會找上他。誰是邱強?
說到「臺灣之光」,你會想起誰?在美國警界闖出名號的神探李昌鈺、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世界面包冠軍吳寶春,還是首位獲得米其林名廚江振誠?
其實多年來臺灣還有一位「隱藏版」的臺灣之光。
他,只花8個月,24歲就拿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及核能工程博士學位。
他,曾讓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親自派飛機接送。
1999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爲了美式足球賽即將開打,預備進行一年一度的營火晚會,但五層樓高的營火堆卻突然倒塌,58名學生被壓在柴堆中,生死未卜,時任德州州長的小布希,派了專機接他。他的團隊迅速地研究營火堆的結構,避免造成大規模倒塌造成更大傷亡,成功地救出多數學生。
他,更曾主導過無數的國際重大災難調查,包括美國三哩島核能災變、太空梭挑戰者號爆炸、俄國車諾比核能電廠事故等。日本福島核災後,美國政府聘請他,帶領團隊去日本協助。
這位「隱藏版」的臺灣之光,就是邱強,今年67歲,長期居住美國,是「零錯誤」公司(Error-Free)創辦人,過去30多年來,創造出一種特殊的行業:風險和危機管理。
不少接觸過他的人形容,邱強在危機處理領域的地位,可以比喻爲「危機隊長」(Captain Crisis),就如同電影裡的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已經超脫能力的象徵,成爲一種精神上的代表。
臺灣出生長大,清華大學核工系畢業後赴美攻讀博士的邱強,雖長居美國,但在20年前,一度被臺灣政府注意,聘請他回臺。
20年前,國安會舉辦了一場極機密的內部演講,講題是「臺海危機處理及危機化解」,當時國安會秘書長莊銘耀及兩位副秘書長,再加上國防部參謀本部的高階將領,都在臺下專心聆聽。臺上侃侃而談的正是邱強。
當年回臺,邱強同時受經濟部委託,協助調查1999年的729大停電發生原因,並在臺灣發表了一本中文著作《危機處理聖經》,銷售超過5萬冊,闡述他獨特的專長—分析風險與化解危機。
不過,在國安會發表演說時,臺下將領真正認得邱強的人並不多,多數人也不知道,這個身高不到160公分的「邱博士」,當年已經在十幾個國家,處理超過1600項危機。
他最經典代表作之一是1991年協助美國政府在代號爲「沙漠風暴」的波斯灣戰爭中,研擬伊拉克可能對阿拉伯或美國發動戰爭的128種狀況,進行沙盤推演。後來美國大獲全勝,就是因爲預先進行危機數據分析及破解。
除了處理國家級危機,邱強更擅長協助企業找出問題。目前「零錯誤」公司的客戶,80%是財星500大企業。包括沃爾瑪、迪士尼、微軟、麥當勞等,碰到流程問題,都會找他幫忙。
邱強倚仗他分析風險和化解危機的專業能力,成就億萬身價。他的演講入場費是每人4000美元起跳。
不過,20年前回臺演講、出書後,邱強就很少回臺灣。直到今年,他的身影又悄悄出現。他定居臺灣的母親,今年過100歲生日,回臺祝壽之餘,他再度發表新書《零錯誤—全球頂尖企業都採用的科技策略》,將他30多年來處理大大小小危機的心得,融會成一套心法。
他從吊車尾到第一名 美國MIT慧眼識英雄
在臺灣出生成長的邱強,24歲取得MIT博士,可能會讓人感覺是個天才,但其實他是進了大學後纔開竅的。
泰國環亞工程顧問董事長,也是泰國臺商界意見領袖邱燁,是邱強的胞兄,在泰國事業有成,但談到弟弟,總與有榮焉的說:「我的成就,不及我弟弟的百分之一。真的,我不是謙虛!」
邱燁回憶,邱強上了建中後,迷上樂團,下課後天天抱着電吉他,玩到連教科書都搞丟了。直到高三最後一學期,專挑容易得分的科目猛K,才以最後一名考上清大核工系。
當時清大校長徐賢修在開學典禮,還特別提及兩位「榮譽級」的大一新生,一是當年的狀元;其次是三民主義考滿分的邱強。
令人意外的是,進大學後,他卻轉性發奮讀書。「高中玩太多了,進大學就專心念書,不能再玩了,」邱強說。他竟然以第1名成績畢業。
從最後1名到第1名,成爲他申請MIT的優勢。到了美國後,他從系主任口中得知,MIT錄取他,就是因爲看到他具有潛力。於是邱強拿着父親當了一輩子公務員的退休金19萬元臺幣,當做第一年的盤纏,進入MIT核子工程研究所。
邱強的父親邱楠是文壇名人。15歲時就在北京(時爲北平)世界日報發表短篇小說,後來赴日留學,也曾就讀美國波士頓大學和哈佛大學。隨國民政府來臺後,歷任中廣節目部主任、新聞局副局長、《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週刊》海外版發行人等重要職務。
邱強當年拿着父親退休金出國唸書,原很擔心父母生活無着,但當時邱楠卻安慰兒子:「我有一支筆,只要靠這支筆寫文章,生活不會有問題。」邱楠身故後,邱強就珍藏父親的這支筆,做爲永遠的思念。
令人好奇的是,從大學、碩士到博士唸的都是核子工程,邱強怎會成爲危機處理專家?其實他是受到兩大觀念啓蒙。
第一個觀念是17世紀法國思想家笛卡兒的《方法論》,強調思考得從簡單到複雜,且必須將每個問題分拆處理。第二個觀念是不斷循環的歷史法則。人類總是一再犯相同的錯誤。
他更發現,科技愈進步,人們犯錯誤更快、影響更大,致使他希望以科學的方法來協助人類免於重蹈覆轍。
引導他創業的重要關鍵時刻,是1987年9月3日那一晚。
那天,邱強和四位MIT的教授,聚在一起爲MIT教授拉斯穆森(Norman Rasmussen)慶生。拉斯穆森被譽爲核能安全之父,美國一至三代的核電廠設計,全都採用他的方法。
晚餐時,大家閒聊着自己處理過的各種事故,大家都同意所有事故跟人爲錯誤有關,但人類卻缺乏對人爲錯誤進行系統化的分析。
5個頂尖科學人才就這樣興奮而熱烈地討論到凌晨4點,最後的結論是共同成立第一家專門研究人爲錯誤的公司:國際績效改進公司PII(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ternational)。就是「零錯誤」公司的前身。
國際績效改進公司成立後,邱強不斷精進危機分析與處理技術,最高境界是邁向危機預防的零錯誤,目前已發展到第三代,並向第四代邁進。
第一代的零錯誤技術,是找出人爲錯誤的來源,並發展出預防的方法,是以個人的角度來預防錯誤;第二代則於2002年推出,納入企業互動流程的考量,瞭解企業會犯下哪些錯誤,以解決決策和操作面的問題。
2011年起的第三代技術,則是運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開發出以軟體爲中心的系統和30多門專業課程,這個系統涵括了各種危機事件的來由及相關的研發成果。
目前研發的第四代技術,目標是全程的人工智慧,在錯誤發生前就能及時提醒、及時解決。
爲了研究人類的錯誤歷史,邱強團隊耗費30多年,從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戰爭武王伐紂、從未打過敗仗的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各大戰役,到20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建立了古今中外重大歷史事件的龐大資料庫。
邱強指出,人類幾千年來,總是犯同樣的錯誤。例如2400年前,雅典與斯巴達的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就與美國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有着相同的錯誤:都被假訊息騙了。
西元前415年,當時的雅典與斯巴達聯邦是死對頭,斯巴達於是煽動聯邦中的成員斯格斯塔(Segesta)向雅典求助,表示受到斯巴達的威脅,希望雅典能出兵救援,並承諾戰勝後,給予雅典大量的黃金做爲報酬。
爲取得雅典的信任,斯格斯塔邀請雅典大使到訪,還特意讓百姓身上掛滿金飾、換上絲綢的衣服,使雅典認定斯格斯塔是富庶之國,最後毅然出兵。
但斯格斯塔位在現今義大利的西西里島上,從雅典到西西里的海上航行距離很長,後勤補給超乎了雅典的能力,結果潰不成軍,人員死傷無數,甚而讓希臘文明自此由盛轉衰。
「伊拉克戰爭儼然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翻版!」邱強分析,當年美國也認定伊拉克擁有大規模的毀滅性武器而出兵,後來雖然推翻了海珊政權,但是卻沒有找到任何毀滅性武器,而美國卻就此捲入了一場難以脫身的消耗戰。
邱強強調,人類的歷史一再重演,不管是恐懼或貪婪,當人對某件事有了強烈的意念或想望時,很容易輕信訊息。
他精進危機管理系統 「化繁爲簡」是避禍關鍵
PII從1987年創立至今,成果豐碩,已歸納出了八萬多項的錯誤模組,更從包括財星500大企業在內的各項合作及委託案中,累積近800件的研究案例。
而此套危機管理系統,幾經進化,更已邁入3.0版,無論是人的決策抑或設備的bug,已能運用AI,快速解構再結構,除了提醒錯誤,更能提出解方。
邱強認爲,高風險的企業,像是軍隊、核電廠、藥廠等,最需要導入這套系統。一如製藥公司,新藥的開發往往得耗時30個月,但只要一個人爲錯誤,恐招致所有成果報廢,造成上億美元損失。
他簡化公務、改善生活品質 把自身「家庭危機」也化解
由於邱強提供的服務十分獨門,且對企業組織極具價值,PII的年營業額很快就超過3000萬美元(10億臺幣)。
但2002年時,邱強將危機處理部門出售,只留下危機預防的業務,也就是現在的「零錯誤」公司。目前員工大多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和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博士。
這個轉變,是因爲邱強對於事業和人生,有了新體悟。
邱強表示,年輕時爲了工作,長年不在家。有一次他從外地出差回家時,他的第一任妻子將他關在門外,要求離婚,讓他深刻反省。後來他將事業聚焦在危機預防,讓離家時間減半,才改善了家庭生活。
同時爲尋求更好的生活品質,邱強也從他口中「下雨就一塌糊塗,下雪就凍得半死」的波士頓,搬到加州聖地牙哥的高級住宅區拉霍亞(La Jolla)。
當地是一個山海交錯、景色優美的小鎮;不只是旅遊聖地,也是美國最貴的住宅區之一。平均氣溫攝氏20度,冷熱正負差在10度以內,冬暖夏涼,鮮少下雨,環境宜居,難怪連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和執行副主席蔡崇信都在當地置產。
投入危機管理事業30餘年,邱強一直將「成功在於轉機,失敗在於危機」奉爲圭臬,強調成功雖然難以複製,失敗卻是可以避免的。他致力於危機預防,就是希望從源頭做起,協助國家與企業擴展成功的機會。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