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沙門氏菌 選購洗選蛋、避免生食
爲解決蛋荒,農業部斥資5億多元專案進口雞蛋,卻讓蛋荒演變成食安風暴。臺北市蛋行老闆娘20日表示,現在民衆都不太敢到大賣場買雞蛋,店裡最近出現很多生面孔,一開口就問不是進口蛋吧?(陳君瑋攝)
巴西過期進口蛋流向不明,導致食安風波持續延燒,營養師提醒,若蛋殼沒有經過消毒,就會有感染沙門氏菌風險,嚴重會造成食物中毒,感染潛伏期約最快約4小時內就會發病,若吃進食物後發生嘔吐、腹瀉等症狀,應立刻就醫。
疾管署表示,沙門氏菌(Salmonella,又稱作沙門氏桿菌),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也是引起食物中毒常見的病原菌,最容易存留在未經適當烹調的蛋、奶、肉製品和蔬果中,感染主因爲攝取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或接觸受感染的動物及其糞便,每年7~10月,因爲氣候炎熱,食物保存不易,是最容易發生的季節。
疾管署表示,若誤食被沙門氏菌感染的食物,通常在4至72小時內就會發病,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部絞痛、腹瀉(有時帶血)、發燒。一般會出現急性腸胃炎的症狀表現,在感染6至48小時可能也會有噁心、嘔吐,並伴隨發燒等症狀,通常在發燒72小時會好轉。
FiTLO營養師何埻安表示,沙門氏菌多出現在受污染的禽肉、雞蛋、乳品、魚肉等當中,另外,製造過程中沒有加熱的美乃滋、冰淇淋等也都很容易引發沙門氏菌感染。
何埻安表示,沙門氏菌存活範圍介於4度至48度間,只要於60度加熱20分鐘或是煮沸5分鐘,即可有效地殺死沙門氏菌,因此建議,外食族除了觀察餐廳衛生之外,也務必選擇食用全熟蛋,尤其常見早餐店煎臺旁就放置許多雞蛋,應避免到保存不良的地方用餐外,也可以觀察店家是否是使用洗選蛋,若表面蛋殼帶有羽毛、稻穀等洗不乾淨,建議就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