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犯罪新劇,爽到頭皮發麻!

如果你身邊有這種人,最好留個心眼,別等哪天自己被砍了都不知道該怨誰。

這種人內心特別虛榮;喜歡虛張聲勢展現自己有多麼不凡。

爲了維持假想中的人生,他們將說謊練就爲本能,甚至相信撒的謊就是真的。

對於這種障礙型人格有個專用的名詞形容,叫“雷普利症候羣”。

雷普利是美國作家於書中創造的形象,這個形象被多次搬上熒屏。

觀衆最熟知的,應該是1999年由馬特·達蒙主演、裘德·洛主演的《天才雷普利》。

99版的電影非常精彩,但兩小時的時長,並不能完全展現原著的細膩,所以觀衆們一直期待劇版的到來。

直到最近,網飛終於推出了限定劇集《雷普利》。

一口氣炫完八集,我敢說這部劇與影版完全是兩種風格。

如果你是個急性子,或者看不慣黑白畫面,亦或者只想找個不用動腦子的下飯劇放鬆一下,這部劇可能並不適合你。

但如果你有時間有精力有耐心去欣賞一部舞臺劇式的作品,一定不要錯過這部能讓你體驗“沉浸式殺人”的《雷普利》。

1961年,在紐約混日子的雷普利,遇到了一個好差事。

船業大亨的兒子,待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個小鎮不肯回紐約。

大亨打聽到雷普利和兒子是朋友,拜託他去那不勒斯勸兒子回家。

一切費用,大亨報銷。

雷普利生活拮据,但聰慧異常。

他自小沒了父母靠詐騙爲生,最近正好有點麻煩,自然不能錯過佔大亨便宜的機會。

其實雷普利未必真的認識闊少,可人家憑着“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事,成功通過大亨面試,拿下公費去意大利旅行的機會。

等他找到闊少,忽然深刻理解了那句話“有錢就快樂嗎?不,有錢人的快樂你根本想象不到”。

相比於紐約這個鋼鐵叢林,那不勒斯不但海景宜人,文化氛圍濃厚,生活節奏也更宜居。

外加闊少衣食無憂,堪稱是“此間樂,不思紐約”。

在電影版中,雷普利一到此處就被深深地震撼。

爲了留下來,甚至主動向闊少坦白自己此行目的,與闊少商量着一起糊弄大亨。

闊少直接收留雷普利在他家蹭吃蹭喝,把他當做自己的跟班小弟。

而雷普利也對闊少產生了一些非同尋常的情愫。

劇版的劇情走向與影版大致相同,除了刻意淡化雷普利的取向。

不過從闊少和他女友的眼中,他們還是看出雷普利有些不正常。

闊少女友瑪姬是個作家,她一直懷疑雷普利接近闊少別有動機,不是想佔便宜就是想搞基。

沒過多久,闊少和女友瑪姬都想趕走混吃混喝雷普利。

老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闊少顯然沒見過人心險惡。

居然把攤牌地點,選在了空無一人的水面上,小船裡就只有他和雷普利兩人。

影版中,二人划船來到海中,就去留問題發生爭吵,雷普利激憤之下拿船槳拍死了闊少。

而在劇版中,闊少提出要趕雷普利走後,對方非常淡定,隨後趁其不備在背後偷襲闊少。

處理完屍體和小船後,雷普利正式開始騷操作。

首先以闊少代理人的身份,將他在那不勒斯的財產變賣。

隨後假冒闊少,寫信給瑪姬表示想要分手,讓她不要跟來。

最後僞造身份證件,以闊少的身份來到羅馬定居,憑藉模仿簽名的本領來銀行隨意支取闊少的存款。

並且使用闊少的打字機,持續與瑪姬以及闊少的父母保持聯絡,一點點編織一張謊言的網。

不過人的社會關係錯綜複雜,再縝密的騙局也會有漏洞。

雷普利騙過了瑪姬,卻沒想到闊少的另一位朋友邁爾斯來到羅馬,順着電話公司留下的檔案查到了雷普利的住址。

邁爾斯顯然也沒有什麼社會經驗,他發現雷普利冒名頂替了闊少,卻沒想到對方會直接將他滅口。

經常殺人的朋友都知道,殺人容易拋屍難,尤其是這種臨時起意的行爲,常常會因爲緊張而留下許多線索。

但雷普利表現得極爲冷靜,他先清理屋內血跡,再掰開屍體的嘴灌入大量酒水,然後下樓找到邁爾斯的車。

等到晚上夜深人靜,他將屍體扛下樓,彷彿扛着醉漢。

當有行人路過時,他立馬吻在屍體嘴上,假裝兩個男人在親熱。

接下來,他將屍體放進車裡,開到郊外的小路。

僞造醉漢路遇搶劫被殺現場。

最後淡定回家,收拾好樓梯和電梯的血跡。

如果是普通人犯罪,能做到這一步,已經算是心理素質極佳。

雷普利真正讓人震撼的,是後續應對。

羅馬的警察根據邁爾斯生前的線索,查到了雷普利,瑪姬在報紙上看到邁爾斯被殺,也來到羅馬。

而雷普利前一秒以闊少的身份與警察周旋,後一秒又切換回自己,穩住瑪姬。

看似漏洞百出,但還真讓他糊弄過去了。

表面上看,雷普利疲於應對警察的逼問,一旦瑪姬和警察信息對賬,他就肯定會暴露。

實際上,雷普利主動暴露很多破綻,利用幾方的信息差,成功讓所有人認爲,是闊少殺了邁爾斯後自殺。

而雷普利不但洗脫了嫌疑,還在逃亡路上混成一代富商,並且改頭換面定居英國。

雷普利究竟是如何操作才能騙過所有人,這是本劇最精彩的看點,我就不給大家劇透了。

在我看來,劇版《雷普利》的精彩程度,絲毫不遜於影版。

相比起原著來說,電影版的改動更加商業化。

通過人物標籤化,表演模式化,來降低觀衆理解門檻。

但劇版的表演更加細膩,人物的性格和行爲邏輯,必須要仔細看才能揣摩一二。

而在揣摩中,觀衆會帶入到雷普利的視角中,從而實現“沉浸式殺人體驗”。

代入感,是這部劇最值得推薦的優點。

影版的雷普利有一種運籌帷幄的感覺,而劇版表現出的更多是窘迫。

比如雷普利殺了邁爾斯後,將帶血的圍巾扔在浴缸中沒來得及收拾。

當警察來他家詢問時,絲毫沒有發現異常。

可觀衆卻通過鏡頭,知道主角離暴露只有一步之遙。

每當此時,觀衆就會不自覺地揪心,想知道他是如何過關。

另外電影追求快節奏,一般會省略掉許多過場戲。

而《雷普利》這部劇一反網飛的風格,選擇慢節奏娓娓道來。

在殺死闊少和邁爾斯的戲份中,導演花了大量篇幅描繪主角如何毀屍滅跡。

全程沒有臺詞也沒有BGM,純靠鏡頭和動作創造出緊張的氛圍。

這樣寫實的手法,很難不讓觀衆沉浸。

飾演雷普利的安德魯·斯科特,曾在《神探夏洛克》系列劇中飾演大反派莫里亞蒂,因此被觀衆稱呼爲“莫娘”。

四十多歲的安德魯·斯科特,無法像二十歲出頭的馬特·達蒙那樣充滿性張力。

可能正是因爲如此,劇版才刻意淡化了雷普利一角與男二男三之間的感情戲,轉而着重塑造角色的內心。

劇版的雷普利,集自卑、嫉妒、貪婪、愛而不得與冷漠於一身,十分複雜。

莫娘對這個角色的演繹非常剋制,沒有程式化的表演,沒有把這個角色演繹成歇斯底里的小丑,也不會讓觀衆一眼看穿角色內心的想法。

可當你看完全劇回頭二刷就會發現,在莫孃的眼神中,一直蘊藏着更深層次的情緒。

除了讓人沉浸的真實感,與複雜的人物刻畫外,《雷普利》值得誇讚的還有藝術氣息。

導演選擇用黑白畫面來拍攝,是爲了更好貼合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更符合原著的風格。

從實際效果看,這是個非常棒的嘗試。

黑白畫面雖然讓意大利的秀美自然風光大打折扣,但反倒更能體現出對光線的對比。

全劇隨處可見雕塑、繪畫等藝術品的特寫鏡頭,這些藝術品全都與劇情相映襯。

劇中反覆提及一位歷史上的畫家卡拉瓦喬,與他的作品。

這位畫家是巴洛克藝術的先驅,因殺了自己的朋友並四處流亡,沒想到流亡時期成了他的創作巔峰期。

劇中的雷普利欣賞卡拉瓦喬的藝術,並與他踏上同樣的道路,那就是殺死自己的朋友,並且在逃亡過程中,發揮殺人與撒謊的才能。

卡拉瓦喬曾說“沒有希望就沒有恐懼”,劇中的雷普利反覆咀嚼着這句話,成爲一個極度理性無所畏懼的人。

卡拉瓦喬繪畫時擅長使用光線,劇中雷普利受此啓發,最終靠光線佈置一場騙局讓警方錯判。

而對懂藝術史的觀衆來說,《雷普利》中,有許多這樣現實與劇情互文的藝術品彩蛋。

所以綜合來說,這是一部細膩而優雅的好劇,非常適合反覆品讀。

但這也意味着它的觀看門檻較高,需要一定的耐心才行。

如果你恰好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不妨好好刷一遍原劇。

如果沒這個時間,那不妨看看電影版,或者多給片片點贊,看我解讀的其他作品。

我們明天見。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烷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