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資產評價納入氣候風險

金融業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扮演驅動資本流動或者催化交易的功能,在現代經濟發展上有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其穩健經營同時是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石之一,故其風險管理也受各國監理機構高度關注。

金管會近年逐步順應國際趨勢,針對銀行、保險、證券、期貨與投信投顧業推出氣候相關資訊揭露要求與氣候相關風險指引;使金融業在面對日益增強的氣候相關法規遵循挑戰。

氣候相關風險,包括轉型風險與實體風險,往往是先衝擊實體經濟,然後才透過各種不同的路徑影響金融業。例如:氣候政策對特定產業造成衝擊,而造成持有這些產業的金融業者面臨信用風險或市場風險等傳統金融風險的機率大幅提升,又或者因爲極端天氣事件所造成的大規模巨災可能使得保險業者面臨高保險風險。

這也可以解釋,金融穩定委員會旗下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CFD),爲何在其指引中,除了點名能源、交通運輸、原物料與建築及農糧林業爲高氣候相關風險實體產業外,又特別針對金融部門中的銀行、保險、資產管理者與資產擁有者等四個業別,提出補充指引(TCFD, 2017 & 2021 )。

金融業考量氣候相關風險時的實務與挑戰有二:

一、從氣候相關風險傳導路徑到金融資產評價

氣候變遷風險並非爲全新且獨立的風險類別,由於其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透過金融機構所承作的各種業務,將直接或間接加劇傳統金融業風險,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保險風險、作業風險等;因此,辨明不同的轉型風險與實體風險因子傳導至影響上述傳統金融風險類別的路徑爲金融業探索氣候相關風險的第一步。而全方位的資產評價則是確保金融機構瞭解其投/融資組合面臨的氣候風險和機會的關鍵步驟,考量氣候因素對實體資產、企業價值和市場趨勢的影響。

例如:極端天氣事件對不動產擔保品價值的潛在影響、未來徵收碳稅/費對投融資對象的營運表現影響,甚或是近期新興的自然相關議題(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的耦合關係及相關風險),皆可能顛覆以往對金融資產的評價模式。

二、氣候相關資料應用:理解風險評估的科學基礎

氣候相關資料的應用是氣候風險評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因氣候變遷風險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且影響時程長等特性,無法使用傳統金融風險資料及衡量方法進行評估,且面臨資料不足和詳細程度等問題,使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更加困難。一般常見面臨之挑戰有五:

1.資料細微度(Granularity):氣候模型簡化的假設、長期時間範圍及全球覆蓋範圍,讓模型所得的結果可能缺乏風險管理所需的資料顆細微度及細節。

2.不確定性(Uncertainty):氣候模型爲含有大量假設的複雜模型,因此大幅增加不確定性。

3.模型侷限性(Design limitations):總體經濟模型通常使用歷史數據,假設經濟隨着時間的推移保持穩定,可能導致無法反映較高溫情境的實際經濟情況。

4.歷史數據(Historical data):氣候模型通常使用歷史數據,導致無法完整評估潛在氣候風險的影響,降低氣候風險評估的準確性。

5.缺乏瞭解(Lack of understanding):由於缺乏氣候風險與總體經濟之間的瞭解,金融機構難以校準和驗證氣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