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無尾熊固定法 有助傷口縫合
以往用於安撫打針幼兒的「無尾熊固定法」,近期急診室醫師發現,運用在傷口縫合上,對穩定縫合過程以及幼童心理,都有相當大的改善。但根據國外統計,進行侵入性治療時,雖高達8成以上父母願意在手術檯旁陪伴寶貝,但醫護人員允許家長陪伴的意願並不高,以簡易縫合爲例,僅有27.5%醫師願意家長陪伴。
▲無尾熊固定法 有助幼兒傷口縫合(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2歲多的張小弟在家玩耍時,後腦勺不慎撞到桌腳,撞出一個約1公分大的傷口,被立即送往急診室,醫師幫他塗抹局部麻藥並準備縫合傷口時,張小弟掙扎不止,無法順利上手術檯,當時張媽媽一把抱起小弟,並跟他一樣躺在手術檯上,讓小弟的頭趴在她胸口,在完全不用醫護人員壓制下,醫師順利爲小弟施打麻醉藥,並將傷口縫合。
「媽媽是小孩最好的鎮定劑!」收治張小弟的臺北康寧醫院急診室醫師郭健中說道,過去幼兒頭臉部外傷縫合,因傷口疼痛及害怕手術,總會哭鬧掙扎,增加醫護人員縫合難度,這時醫護人員不得不使用近乎暴力的方式,將受傷小孩壓制,以便執行縫合任務,但這種方式讓受傷幼兒經歷不人道的暴力約束過程,恐造成心理陰影。
使用「無尾熊固定法」,原本哭鬧的小孩因爲母親在旁陪伴的安全感,麻醉過程和手術間幾乎不哭鬧,此時小孩頭埋媽媽胸口,手緊抓住媽媽,若再加上爸爸將雙手輕放在孩子背上,分散小孩對疼痛的注意力,過程比多位大人一起壓制來的穩定,適用於頭後部受傷的幼兒。
郭健中提及,另一項「睡美人固定法」適合額頭縫合使用,媽媽側躺,以左腳及左手環抱固定住孩子,並不時親吻孩子臉頰,此時孩子在媽媽懷中睡着,順利完成縫合。上述兩種方法皆適用於6個月到4歲大幼童。
郭健中呼籲,許多醫院因看診時間密集,受傷幼兒接受縫合手術時,常常馬上被帶上手術檯,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就開始施以麻醉。如果時間允許,建議醫護人員在進行麻醉前,先給幼兒和家人20-30分鐘適應環境期,並讓媽媽從上麻藥到手術結束前,都在手術檯旁陪伴孩子,讓寶貝接受最人道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