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進入多事之秋,爲何我們依舊看好?

英偉達最近攤上事了,而且是大事。

一是“外患”,由於“小動作”不斷,公司正面臨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調查。

二是“內憂”,由於產品設計失誤,新款Blackwell芯片出貨時間將推遲三個月。

上週,英偉達股價上演過山車——週二,重挫7%;週三,飆升近13%;週四,收跌近7%;週五,盤中跌幅達7%。甚至看波動性,英偉達已經超過了比特幣。其30天期權隱含波動率最近從48%飆升至71%,而比特幣DVOL指數則從68%下降至49%。

知名對衝基金Elliott告訴投資者:英偉達正處於“泡沫”之中,AI技術也被過度炒作了。該機構稱,英偉達最大的客戶們在開發自己的芯片,並懷疑巨頭們是否會繼續大量購買英偉達的GPU。泡沫何時破裂?Elliott認爲,如果英偉達財報數字不佳,破裂可能就會發生。

不可否認,英偉達正在進入“多事之秋”,但距離“四面楚歌”,尚且爲時過早。

監管專打英偉達“七寸”,穩準但不狠

7月初,法國打響英偉達反壟斷第一槍。隨後幾周,英偉達也被美國司法部盯上了。

The Information報道,美國司法部調查員到英偉達的“對手們”、“客戶們”家裡跑了個遍,收集大家的指控。

指控一:英偉達威脅客戶。當你買了AMD芯片,英偉達可能會對你加價,甚至還會減少原本承諾的GPU出貨量。

指控二:英偉達強行配貨網線、機架。大苦主有:微軟、谷歌、亞馬遜........

曾經,爲拿到優先出貨權,微軟咬牙買了英偉達的網線,到2023年初算賬時發現,給英偉達交的錢,有1/3都花給了這些“邊緣”產品。據悉,英偉達網線銷售額增長了三倍以上,達到32億美元,佔其數據中心總收入的14%。

如今,英偉達副總裁Andrew Bell還放話:“誰買架子,誰能優先獲得GB200。”微軟在“扯皮”數週後躲過一劫;而亞馬遜和Google都迫於淫威,已經答應了。

指控三:英偉達收購 Run:ai。交易於今年4月底官宣,收購價爲7億美元。

Run:ai是一家以色列初創公司,專注於簡化GPU上的AI應用程序和工作負載,從而提高AI芯片的效率,反過來有助於減少完成任務所需的英偉達GPU數量。

英偉達將Run:ai的功能整合到現有產品中,不僅“扼殺”其被對手所用的可能性,還增加了其DGX和DGX Cloud的影響力。

老黃造雲是“英偉達避免成爲思科的一條‘好退路’”。一是雲和軟件業務每年能夠產生數十億美元。二是英偉達擁有“所有的槓桿”來發展與其芯片互補的服務。

無論是上述“嚴格分配GPU”、“搞配貨強買強賣”、“造雲建生態”,均是黃仁勳爲長期鞏固英偉達帝國做出的“狠招”。畢竟他的目標是,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會在英偉達AI Enterprise上運行。

因此,本次美國司法部的調查可謂“穩準”,打到了英偉達的“七寸”。

但至於“狠不狠”,卻要另當別論。畢竟反壟斷調查往往會持續多年,政府最終可能不會對目標公司提起訴訟。即使訴訟已發起,案件也可能扯皮多年才能結束。

比如,2020年Google搜索反壟斷案,在今年纔開庭審理,而負責此案的法官尚未作出裁決。

綜上,這次反壟斷調查雖然來得又猛又快,但似乎不能傷及GPU帝國的根基。

預計對英偉達產生兩處直接影響。

一是,影響未來收購。比如,2021年,FTC以反壟斷爲由提起訴訟,阻止英偉達斥資400億美元從軟銀手中收購Arm。現在看,孫正義能起死回生,應該感謝FTC。

二是,打擊“霸王協議”。畢竟已經被盯上,英偉達的“小動作”或許會收斂一點。

英偉達一哆嗦,全球AI開發跟着減速

再說回英偉達的產品“內憂”。

據報道,由於設計缺陷,英偉達B100、B200型號取消,之前訂貨的按照20%的訂貨量交付,之後升級爲B200A,預計明年年中開始交付。

但GB200的進度目前沒有推遲。“最強王者”GB200不僅是芯片,而是結合了兩個B200芯片的強大平臺。(1個GB200有1個Grace CPU+2個B200)。

據悉,B100的市場需求本身不大,客戶已從B100轉向B200(超過45萬顆需求)。

從一些機構反饋的情況來看,目前的解決方案是用H200先補位。英偉達三季度將主推出貨H200,10-11月再追加部分H200給客戶應急,最遲12月全部正常。

此次延期將打亂Meta、谷歌和微軟等主要客戶的部署計劃,可能影響依賴英偉達AI芯片產品和服務的開發進度,包括生成式AI、視頻處理和其他AI應用。

也就是說,即便分析師高喊“英偉達泡沫”,但英偉達一出事,全球AI開發進程都要跟着減速。

即,如果你想要證明英偉達泡沫即將破裂,或要證明AI泡沫即將破裂;或要證明市場對GPU需求放緩;或要證明英偉達的競品開始出彩。

但目前,你無法給出一擊即中的證據。

爲何看好英偉達

首先,AI泡沫是否即將破裂?不。

作爲最“悲觀”的大佬,國際頂刊之神“大龍教授”Daron Acemoglu認爲:未來10年內,AI對生產力的提升約爲0.53%到0.66%,對GDP的增長約爲0.9%。

高盛全球股票研究主管Jim Covello也相當悲觀:AI必須能夠解決複雜問題,才能收入大於支出,約1萬億美元。而至於AI泡沫,Covello的觀點是,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破裂。

同時,摩根士丹利和華爾街“TMT之王”Coatue非常看好AI的前景。

大摩認爲,當前AI基礎設施投資熱潮處於初期階段,尚未達到互聯網1999年的泡沫水平。尤其是GPU投資,纔剛剛起步。

Coatue認爲,AI不是炒作,黃金時代還沒有到來;AI不是估值泡沫,但主要是巨頭的遊戲。

其次,GPU已經管飽了嗎?不。

這裡便是紅杉和a16z的戰鬥。

紅杉“唱衰”GPU,認爲供應短缺高峰已過,並算出AI行業因爲購買GPU製造的收入缺口達5000億美元。

a16z則截然相反,不僅斥資數億美元,囤了數千塊GPU;還高調開啓“氧計劃”,最終計劃將GPU集羣規模擴大至超過2萬塊。

實際如何?不如我們轉換思路。

常規思路——模型強悍、殺手級應用出現——對算力需求越大——對GPU的需求越高。

但反過來,如果我們將AI時代和互聯網時代做類比。可得出:互聯網是計算機構成的網絡,AI模型是連接網絡的計算機。和每個人都有PC、智能手機一樣,AI時代會出現五花八門的AI模型,所有的總體將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

因此,AI時代需要更多的算力。但現在算力成本過高,而且稀缺,進一步影響了AI發展的進程。這點從英偉達一哆嗦,全球AI開發減速便可看出。

此外,即便我們不看長期,僅看短期。從訓練到推理,均有巨大的、未被滿足的算力需求。

引用新皮層x第一財經的測算。Omdia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年底,英偉達H100的總出貨量達到了120萬枚。在截至2024年4月底的4個季度裡,英偉達通過AI芯片銷售獲得658億美元。按照每一枚H100售價4萬美元計算,英偉達過去4個季度銷售的H100數量約爲164.5萬枚。大約相當於整體模型訓練市場(即假設全球訓練出了100個GPT-3.5級別、50個GPT-4級別、10個GPT-5級別的大語言模型,和10個Midjourney級別的圖像生成模型,以及20個Sora級別的視頻生成模型)的1/4。

這僅僅只是模型訓練的市場需求,推理是更大數量級、且尚未真正開啓的市場。如果我們保守地按照每人每月僅生成一條視頻來算的話,全球在大模型推理方面的算力需求相當於1040萬枚H100芯片,是模型訓練的兩倍。而如果視頻生成技術和市場更成熟,推理需求的算力消耗會飆升到訓練需求的數十倍甚至百倍。

谷歌CEO皮查伊表示:“投資不足的風險,遠遠大於投資過度的風險。”

正如Meta CEO扎克伯格表示:“我寧願過度投資,也不願通過放慢開發速度來節省資金。”

而微軟則稱目前AI算力的容量,限制了自己的財務收入,這種狀況至少要持續到2025財年的第一季度。馬斯克更是自研超算挑戰英偉達。

最後,英偉達的護城河堅固嗎?是。

對於英偉達的未來,Coatue直接亮出觀點:如果有泡沫,那也不是估值泡沫,而是利潤被拉向前方的泡沫。

那麼,誰能挑戰英偉達?

一方面,比起前文的三大指控,英偉達有個更大的罪名——軟硬件捆綁。

如今,數據中心超95%的處理器要用英偉達GPU,整個雲上AI需求仍要依賴CUDA生態,而CUDA只能配合英偉達芯片使用。程序員不想再學習另一門語言,CUDA甚至被認爲是英偉達的護城河。

爲掀翻英偉達“暴政”,目前谷歌、Meta、微軟想聯手參與OpenAI發起的開源語言項目Triton;英特爾、AMD和高通也想利用Triton挖角英偉達的客戶。

儘管Triton可能削弱英偉達的市場份額,但花旗分析師估計,到2030年,英偉達在生成式AI芯片市場的份額仍將高達63%左右,這意味着它在未來多年會依然保持霸主地位。

另一方面,巨頭們紛紛下戰書,英偉達也在不斷奔跑。畢竟前任思科“傲慢惹的禍”,黃仁勳絕對是銘記於心。

根據半導體“牧本週期”——芯片類型有規律地在通用和定製之間不斷交替——在某個特定時期內,通用結構最受歡迎,但到達一定階段後,滿足特定需求的專用結構會奮起直追。

而目前,英偉達所代表的通用結構時代正處於顛覆。

更何況,今年年初,英偉達建立了一個新的業務部門,專爲雲計算、5G電信、遊戲、汽車等領域客戶構建定製芯片。有消息稱今年新推出的任天堂Switch,很可能會搭載英偉達的定製芯片。

但英偉達絕對穩如泰山嗎?我想到了一句話:“過程都對,但結果錯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英偉達的強勢議價權推動AI算力成本長期居高不下,從而抑制大範圍創新,或許也會出現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