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德國經濟累了還是病了

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道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8月23日刊登題爲《德國如何摧毀了自己的經濟》的文章,作者爲蒂姆·華萊士,內容編譯如下:

想要找一個顯示曾經強大的德國經濟如今陷入多麼深重困境的象徵,只需看看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宣佈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就可以了。

在德國擁有5.4萬名員工的採埃孚股份公司將削減多達1.4萬個本國工作崗位。

這不是短期舉措:這家總部設在德國南部博登湖畔的公司將在未來4年內裁員。

這家公司說,“激烈的競爭、成本的壓力和對電動汽車的需求疲軟”都是原因。

它的處境遠非異乎尋常,並反映了危機在這個不久前還令歐洲和世界大部分地區豔羨的經濟體中蔓延。

自新冠疫情暴發前夕以來,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幾乎沒有變化,德國發現自己永久徘徊在衰退邊緣。

最新的指標顯示,情況幾乎沒有改善。在截至6月的3個月裡,GDP萎縮了0.1%,而不是經濟衰退後人們通常期待的回升,停滯似乎將繼續下去。

頗具影響力的標普全球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製造商的情況正在惡化,並開始拖累服務業。對未來的樂觀情緒正在下降。來自國外的訂單再次減少。

標普的數據顯示,德國8月PMI爲48.5,低於上月的49.1,且低於經濟學家的預測。該數字低於50表明經濟萎縮。

漢堡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賽勒斯·德拉魯比亞稱,這些數字“一團糟”。

他說:“毫不奇怪,公司正在比以前更積極地加大裁員力度和削減投入品庫存。”

目前,瑞銀集團的經濟學家已經將德國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下調至0.1%。在瑞銀集團任職的費利克斯·許夫納表示,出口疲軟、高利率以及爲限制貸款而削減預算,都在短期內拖累了經濟增長。

但人口老齡化、投資疲軟和缺乏“結構性改革”等長期壓力也是問題所在。

他警告說:“德國經濟增長弱於歐元區可能是未來的結構性特徵。”

這些結構性因素代表着,與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的情況相比,德國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那時,德國是一個強國,爲容易爆發危機的歐元區其他國家提供支持。

在世紀之交,勞動力市場改革幫助德國建立了一個靈活得多的就業市場,使經濟更具競爭力,並降低了失業率。

德國的實力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中小型企業的基礎上,即由高生產率的中小型企業組成的廣泛網絡,這些企業通常專注於高端製造業,在各自的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這個強大的企業支柱推動了出口導向型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與亞洲進行大量貿易和依賴廉價俄羅斯天然氣的政治意願。然而,地緣政治的變化破壞了這種經濟模式。但懲罰德國經濟的不僅僅是地緣政治。

標普全球公司的經濟學家克里斯·威廉森說:“德國受到了汽車向電動化轉型的不利影響。我們目睹了對內燃機汽車的需求大幅下降。”

汽車工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德國的“發動機”。德國擁有大衆、奔馳和保時捷等汽車品牌。

威廉森說:“汽車製造商目前正在做出一些調整,但它們沒有贏得這場電動汽車的戰爭,這就是歐盟委員會正在考慮徵收關稅的原因。這損害了汽車行業,而許多相關行業也受到拖累。”

如今,中小企業已經發現自己陷入了長期停滯。

德國貝倫貝格銀行的經濟學家薩洛蒙·菲德勒說,再加上糟糕的人口結構和人們普遍不願加班,“德國的潛在增長不再那麼高了”。

今年早些時候,德國財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試圖減輕人們對經濟長期下滑的擔憂。

他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說:“德國不是病了。在經歷了2012年以來的一段非常成功的時期和這些年的危機之後,德國是累了,而低增長預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警鐘。”

他說:“現在我們有了一杯好咖啡,即結構性改革,然後我們將繼續在經濟上取得成功。”

然而,政府也沒有提供多少幫助,因爲執政聯盟各黨派之間在預算問題上的激烈爭論阻礙了政府,給企業留下的方向感也不多。

菲德勒說:“德國目前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編譯/王海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