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英國對華合作是經濟上迫切需求
香港《南華早報》2025年1月1日文章,原題:德國爲英國提供了應對中國問題的藍圖和警示 英國首相斯塔默上任初期一直在應對國內“雷區”,現在他又面臨着2025年全球舞臺上的第一次決定性考驗——這場考驗不僅可能決定其政府的軌跡,還可能決定英國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的角色。鑑於英國經濟停滯、“脫歐”後身份認同危機以及日益不穩定的全球秩序,斯塔默的外交政策將以冷酷務實的方式轉向北京。這不是意識形態的選擇,而是經濟上的迫切需要。斯塔默意識到英國影響力的減弱,他知道,如果他想實現哪怕是表面上的復甦,經濟繁榮必須優先於一切。賭注是什麼?與中國這個經濟巨頭的接觸可以爲陷入困境的英國經濟提供一線生機,同時又不損害其民主價值觀。風險是什麼?英國的聯盟和立場可能會受到附帶損害。要理解斯塔默的轉變,就必須正視英國“脫歐”後的黯淡前景。政客們承諾英國“脫歐”將擺脫布魯塞爾的官僚枷鎖,但事實上,“脫歐”開啓了一個黑暗的時代。2023年,英國對歐盟的商品出口較2019年下降了11%,而長期以來一直是英國創新引擎的小型企業也因監管不確定性而受到抑制。經濟增長依然低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5年英國經濟增長將僅爲1.5%——生活成本危機將繼續掏空英國人的家庭收入。與此同時,外國投資逐漸涌入歐盟更可預測的市場,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威脅。對於正在應對這些不利因素的工黨政府來說,轉向中國與其說是雄心壯志,不如說是生存抉擇。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將提供重大發展機遇,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成爲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這對英國出口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此外,隨着全球供應鏈的轉變,英國將從高科技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中受益。深化與北京的關係還可以爲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開闢新的途徑,從而刺激創新和創造就業機會。如果斯塔默想找個參考的話,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的戰略,提供了更具指導意義的模式。默克爾堅持將貿易和投資放在首位,到2016年,中國已成爲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鞏固了柏林在歐洲的經濟領先地位。默克爾的做法務實到引發爭議的程度。它反映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在全球化經濟中,與中國的接觸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對於斯塔默來說,英國經濟因“脫歐”而遭受重創,聲譽也不斷下滑,德國模式既是藍圖,也是警示。斯塔默已經表明了他的意圖。在去年11月於巴西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他暗示將重啓與北京的關係,爲更深層次的經濟合作奠定基礎。他傳遞的信息很明確:意識形態差異不會妨礙務實的接觸。但他的決定既是政策策略,也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默克爾的成功得益於德國的工業實力和地緣政治穩定性,而英國不再擁有這些優勢。斯塔默面臨的風險中最主要的是來自美國的反應。與北京建立更深層次的經濟夥伴關係,有可能使倫敦與華盛頓之間的“特殊關係”緊張到崩潰的地步。自英國“脫歐”以來,拖延已久的美英貿易協定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可能會進一步陷入困境,甚至徹底破裂。因此,斯塔默的決定不僅是對他領導能力的考驗,也是英國在風險最高關頭的決定性時刻。這要求英國在維護民主價值觀、維持聯盟和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充分利用中國的經濟潛力。如果他失敗了,他不僅會失去首相職位,還會危及英國作爲“可靠大國”的地位。如果他成功了,他可以在日益多極化的世界中爲英國開闢一個務實的角色,同時迎來急需的經濟復甦。(作者托馬斯·福爾克,王從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