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高興

香餑餑,親兒子,財神爺,天之驕子......

過去贏麻了的銀行,萬萬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被架在火上烤。

最近,它們可是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這兩年,銀行的存款利息降了一波又一波,但也沒能擋住大家對存款的熱情。

如今隨着存款規模的不斷增長,而且越來越定期化,長期化,銀行卻發現存款越來越多,卻越來越頭疼了。

曾經叫人家“小甜甜”,如今變成了“牛夫人”。

過去,銀行爲了拉存款,可謂是各顯神通,不但發明了很多“高息產品”,送禮品、甚至直接安排職位那也是屢見不鮮,現在甚至都開始往外推了。

我之前就發文說,銀行快被定期存款逼瘋了。

激增的定期存款,碰上流動性陷阱,碰上資產荒,現在定存成了銀行“甜蜜的負擔”。

大家都知道銀行怎麼賺錢吧?吃息差。

現在企業和個人的貸款意願不強,經濟活力偏弱,大家都不花只存,貨幣流動給凍住了。

這就相當於進貨太多,出貨太少,庫存壓力過高,資金只能在系統裡打轉,想着拿錢買點國債吧,又被央媽警告不要落到硅谷銀行的下場。

銀行貸款“價格戰”也是愈打愈兇,多家銀行的消費貸產品最低利率已降到了“2字頭”。

現在除了極個別大城市,大部分城市的房貸首付降到15%,有些地方甚至7%,氣球貸也重出江湖。

這都是滿滿的槓桿啊......

槓桿是一把雙刃劍,一頭是收益,一頭是風險。

讓銀行崩潰的還有居民的提前還貸潮和斷供潮在不斷擴大。

房貸是銀行最優質、最穩定的資產,但現在大緊縮時代下,人們也得重新評估背這麼重的房貸劃不划算。

有錢的直接提前還貸了,還不起的,無奈之下甚至就直接斷供了,銀行的“優質資產”在萎縮。

所以,最近有地方就出現了奇怪的現象。

就是即使你房貸還不起了,銀行可能也不會查封起訴和拍賣,而是跟你協商,要不月供您先還原來的25%,我就不算您違約,房子您可以接着住,只要還,一切好商量。

這可是破天荒頭一遭,曾經高高在上、趾高氣揚的銀行,什麼時候這麼“卑微”過。

擱以前,那肯定該起訴的起訴、該查封的查封、該拍賣的拍賣,還會跟你商量?

再看看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銀行自身都極爲關注的淨息差。

2023年末,商業銀行淨息差降至1.69%,首次跌破1.7%關口,達到歷史最低,已突破了《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中自律機制合意淨息差1.8%的臨界值。

結果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已經降至1.54%。

不斷走低的淨息差,急得銀行直撓頭。

爲了“力挽狂瀾”,各大銀行絞盡腦汁也做了不少事。

你們喜歡存款是吧,年利率3%以上的定期存款近乎絕跡,順帶3年期、5年期的大額存單都停發了,甚至部分地區全部暫停攬儲。

你們提前還貸是吧,那就卡預約,先等上個三五個月再說,還的時候再讓你出一筆不菲的違約金。

還有,最近很多銀行突然大批量下架了理財產品。

據不完全統計,進入6月已經有超過20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

啥意思呢?就是產品還沒到期,突然提前終止了。

因爲銀行理財大部分底層資產是定期存款、存單、債券這些,利率不斷走低的共識下,預期收益大概率實現不了。

或許,我們真的迎來一個全民都不掙錢的時代。

任何一個大型經濟系統中,銀行和房產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比的不是誰更能折騰,而是誰更能扛,誰更能活下來,不僅是銀行,其他行業也一樣。

凜冬已至,“零售之王”招商銀行也難以抵擋下行趨勢。

招行今年1-3月實現營業收入864億元,同比下降4.65%;實現歸母淨利潤381億元,同比下降1.96%。

雖然這妥妥的還是賺錢機器,但營收、利潤雙減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A股上市的17家城商行,2023年跟2022年相比,不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增速總體均有所放緩。

一些上市中小銀行的不良貸款數據,也讓人驚掉下巴。

比如,貴州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約爲55.68億元,其中30.46億元來自房地產,該行在房地產行業的不良率高達40.39%。

比如,重慶銀行,2023年房地產不良貸款率6.48%,對比2016年的0.2%,上漲了31倍,重慶也成了法拍房掛牌套數最多的城市,每一套法拍房的背後,對應的都是一筆銀行不良貸款。

比如,徽商銀行、青島銀行的房地產不良貸款金額比上一年同比大增超過20倍。

另外,爲了防風險,中小銀行的兼併重組潮真的要來了!

6月18日,浙江稠州銀行吸收合併舟山地區兩家村鎮銀行;

6月20日,遼寧農商銀行吸收合併36家農村中小銀行機構;

同一天,東莞農村商業銀行吸收合併2家村鎮銀行;

6月21日,國家金管總局內蒙古監管局發佈正藍旗匯澤村鎮銀行解散的批覆。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最近已有40家農村中小銀行被吸收合併或解散。

對於中小銀行,現在監管的意思就是儘快出清,別外溢。

現在,銀行的尷尬是:

政府想讓金融銀行支持實體經濟,讓利實體企業;

央行抓着銀行的定價權,要求其堅定執行貨幣政策;

監管盯着銀行防範風險、規範經營,還得保護金融消費者;

股東追着銀行要增長,要收入,要利潤,要分紅。

銀行只能乾巴巴地蹲在牆角摳手指,有些已經躺平了。

我之前說過,

這一切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全社會風險偏好的急劇下降,是社會整體收益率的下降,是我們經濟轉型的陣痛和代價,是百年變局下的一個映射。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對於經濟的作用不言而喻。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銀行、保險業都已成長爲龐然大物。

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外匯儲備規模全球第一,債券、股票、保險市場規模全球第二,但典型的大而不強。

說句不好聽的,很多時候他們被別人割,我們被他們割。

銀行賺錢靠息差沒問題,但歐美越大越成熟的大銀行,中間業務掙錢的比例佔比就越高。

1月份,金管總局取消銀行保險機構的外資股份比例限制,外資可以100%完全控股。

估計就要“引狼入室”,在金融系統放條“鮎魚”進來,就像當初的特斯拉一樣。

THE END

來源: 米筐投資(ID:mikuangtouzi) 作者:老範

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