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臉變得太快,莫迪向中方許下重磅承諾,明年要親自來中國?
前言
被現實教訓下的印度,也學會了“變臉”絕活兒?
國際大形勢下的紛紛擾擾,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門學問,在美國到處發軍火財的時候,也有一些國家百姓,只能無奈承受炮火的衝擊,而有的可能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在暗藏洶涌。
但就是在這麼複雜的國際社會環境下,印度這個國家也是有點兒特別的,掌握了“變臉”絕活兒,原本還在對中國橫眉冷對的不友好,卻轉頭又開始懇切的談起了合作。
那麼印度在使用獨門絕學之前,到底經歷了什麼,在國際社會有將印度,看做中國“平替”的同時時,印度又都做了些什麼?其真實局面又是怎樣的?
印度竟上演“變臉”?
像是在1962年接連發生的,在中印邊境的大規模武裝衝突,讓中印關係陡然惡化,直到1976年才慢慢改善,但印度卻不知因爲什麼原因,就開始了與中國的“友好競爭”發展。
始終保持友好的外交關係,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印度處處要跟中國對比,努力想要超越中國的印度,經過多年的政策付出,也就在人口數量上,呈現出了那麼一些的優勢。
但對於中國依舊能感覺到,那有意無意的特意針對,就像是中國企業前往印度生意時,會遭受到來自印度方面的一些阻礙,甚至還遭調侃,是“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也都別想帶回家”。
然而印度坑資本的行爲,雖然並非只針對中國,但對於中國的重點關注,那也都是少不了的,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營商環境,也可謂是很“惡劣”與糟糕了。
就在一些國家看中印度勞動力市場,想要將工業發展重心轉移到印度時,將一些工廠等放在印度時,想象中的坐收高昂收益的場景沒看到,反而是被印度工業拖累的口碑都不妙了。
本來前往印度投資的各國商家,也被印度的營商環境及質量喜憂參半的結果,就那麼的被紛紛勸退了,雖然勞動力價格實惠,但真真有了點兒“便宜沒好貨”的迴應。
像是蘋果公司開在印度,產品在組裝生產時就會出現質量問題,在造成了蘋果公司口碑下滑的同時,也會造成資源上面的浪費;再有就是與日本合作的高鐵項目,讓日本也很是爲難。
而最早的印度既通過稅務問題,坑過英國也讓韓國在印度那是步履維艱,各個國家吃過虧自然也就不會大膽投資了,可能也就剩中國企業越挫越勇的,存在部分公司願意在當地投資。
這也就讓印度意識到真正的“金主”,恐怕還是得靠着中國才行,於是在多個方面也都開始了,想要同中國緩和關係,並希望吸引到中國投資人前往的意願,態度那是來了個大轉變。
面對這樣的現實,印度就需要在許多問題上,要俯下身子的好好與中方談談了,爲了國家的經濟發展,爲了讓中印之間的貿易“不平衡”縮小,那麼合作與良好關係,纔是首要解決的。
中印達成的重要共識
在印度經歷了夏季的缺水斷電問題後,一些外來投資企業對於印度市場就產生了猶豫,而印度也清楚要想發展經濟,就需要有穩定的投資,前往印度並帶動經濟的發展。
而從8月份開始的印度,也是一改以往對中企的嚴格政策,開始慢慢地批准並希望中國企業前往投資,不僅開始批准中國的提案,也不再禁止中國公司投資者前往。
不過對於印度需要的部分投資審覈,以及技術人員的簽證問題,印度確實有在積極的想要解決,但對於中資企業,也還會存在不公平、公正和具有歧視性營商環境,也仍需要繼續提升。
但較之以往的中印之間的貿易商業關係,還是具有一定改變的,然而要說中印關係最爲緊張的地方,那就要數中印邊境的長久問題了,因爲邊境的矛盾衝突,也是讓兩國關係始終微妙。
而印度近期也是一改以往的挑釁態度,在邊境問題上,也同中方達成了向好的解決方案,在2024年10月22日就公佈了,有關中印兩國就喜馬拉雅爭議邊界問題,已達成了解決方案。
早就有關於印度外長蘇傑生,曾對於中印邊境問題達成協議,有關於印度和中國將脫離接觸,甚至恢復到四年前的狀態,也是經過數輪的談判後,印度終是接受了中方的條件。
而一直以來都有的邊境問題是一回事兒,最近解決的邊境問則是另外一回事兒,指的是2020年以來的中印對峙問題,至於領土爭端等問題,仍然不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事情也是在2020年因爲印度方面,在邊境的挑釁舉動,使得中印關係一度降到冰點,而印度也就切斷了與我國的經濟、文化以及外交方面的,一系列正常往來,兩國關係就此不正常。
就在這種不正常的關係下,也是硬撐了4年的時間沒動靜兒,卻在最近突然鬆口要言和,並同意了中方的條件,態度也是一個巨大的轉變,難道是靈心發現的要爲了邊境太平嗎?
答案可能不盡然,在中印關係緊張的這4年裡,印度也是在邊境地區吃了不少的苦頭,在中方不斷的鞏固邊防,牢牢掌握談判主動權毫不退讓,印度曾經滿滿的信心也被現實敲醒。
相對於中國在國際享有盛名的基建能力,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就相對很是拉胯了,不僅戰場上可能出現後勤補給不到位的情況,前線戰場自然也是討不到什麼好處的。
而我方的軍隊,可以在班公湖僅靠一天的時間,就能迅速調動函200多輛的坦克,而部署並撤退的效率也是令印度方面難以想象的,所以主動挑釁中國的印軍,也只能是自討苦吃了。
所以爲了減少前線經濟的繼續消耗,也爲了避免更多的問題被暴露,印度方面也在想着可以儘快的脫離直接接觸的現狀,大量精力和資源投到邊境問題上,對印度的負面影響也不會小。
所以達成共識並改善和發展中印關係,也纔是讓兩國關係迴歸穩定發展軌道,以及爲長遠穩定和平的積極舉動,加強溝通的兩國,纔是爲多極化世界做出貢獻的關鍵。
在2024年10月24日的外交部發言人,在接受例行記者會時,就講出了近日中印領導人會面,所達成的有關改善,和發展中印關係的重要共識,重回穩定發展軌道也是勢在必行。
“下一個中國不是印度”
印度參與個金磚峰會,都要與中國舉行雙邊會見,也還想着要實現與中國關係得以緩和的行爲,雖然臉變的是快了點兒,但卻也是雙方加強溝通過合作,想要增進戰略互信的重要舉措。
而兩國外長和各層級的官員,所開展的積極對話舉動,也意在推動兩國關係早日重回軌道,從而更好的共同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以便好好的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其實在國際社會上,還有一些外國企業會有一種觀點,認爲印度可以成爲中國的“替代品”,認爲在印度或中國開戰製造業都是一樣的,甚至爲了減少對中國依賴,想要將重心轉移印度。
像是智能手機、太陽能電池板以及所需的藥品等商品生產,一概都想要繞過中國,實現在貿易經濟等發展方面,對於中國的較多依賴,也可以順便幫助印度,成長爲下一個中國。
但種種現實結果也表明,印度是不可能成爲下一個中國的,獨一無二的經歷也是任何國家所不能複製的,甚至擺在印度面前的,卻是個令人生畏的現實。
而那就是在印度,其10億適齡勞動人口中,也只有約1億人擁有正式的工作,至於剩下的那大多數的人口,都只能靠着打零工或者面對失業,所以在發展路上也是挑戰諸多。
印度要想要發展經濟,那也就必須創造出大量就業,才能更好的維持經濟的增長,但即使印度總理莫迪實處渾身解數,也都沒辦法創造出更多合適的就業崗位。
所以在經濟發展需求,與印度的社會國情的矛盾下,也就讓莫迪推出的政策也並不一定受到所有人的喜歡與追捧,而已然73歲的莫迪,其管理能力等也是處在一種衰退狀態的。
而美西方等企業,想要印度成爲中國的“平替”,卻也着實實力差距明顯,甚至在印度着力發展工業的時候,其在貿易上卻也在日益的更加依賴中國。
像是印度的電子與可再生能源,甚至是製藥所需的原材料,印度也都依賴於從中國押金扣,從而實現生產的正常進行,本來想要切斷對中國依賴的美國等國家,卻反而更加依賴中國了。
在印度的工業聯合會的消息中,就體現出了印度進口所需的電路板,以及電池等的電子元件設備,就有近2/3的都是來自於中國,甚至過去5年的印度,從中國進口產品還增加了2倍。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看,印度也都不可能成爲下一個中國的,想要更好發展經濟與對外貿易,與中國搞好關係也就成爲了重中之重,所以態度一百八十度轉彎,可能也就並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