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召開,重磅數據表明,深刻的變革已來
二十屆三中全會正在召開,高質量就業問題再次引人注目。
此次會議深入探討了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議題,其中,高質量就業作爲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國家統計局剛剛公佈了6月份的就業數據,城鎮就業形勢比較穩定,調查失業率連續三個月都是5.0%,數據表明不僅彰顯了我國就業市場的強大韌性,也反映了政府、企業和勞動者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成效。
通常,一個穩定的失業率可以被解讀爲經濟活動處於一個較爲平穩的狀態,既沒有顯著的就業壓力激增,也沒有出現就業機會大幅減少的情況。
一個大背景是,今年三中全會之前,國家下定決心,明確要求“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就是每個家庭都得有人工作,一個都不能落下,進一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這意味着將就業置於優先位置,深刻的變革已來,不僅要保證就業率,還要提高就業的穩定性、滿意度和收入水平,使勞動者能夠獲得體面的工作。
具體來看數據。31個大城市失業率數字稍低一點,是4.9%。這反映出大城市由於經濟活力較強、就業崗位較多,擁有更好的就業環境。
當然,差異不大,也表明城鄉之間的就業差距可能並不顯著,至少在大城市與全國平均水平之間。
至於城鎮本地戶籍和外來戶籍的勞動力,失業率差不多,分別是5.0%和4.8%。這表明外來勞動力的失業率實際上略低。
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外來勞動力更願意接受較低工資的工作,二是他們更傾向於從事需求彈性較高的行業,如建築、製造和服務業。
總體上,當前的就業市場整體穩定,但也存在結構性問題,比如不同年齡段、不同技能水平的勞動力可能面臨不同的就業前景。
對於16-24歲的非在校生,失業率高達13.2%,這反映出年輕人在初次踏入勞動力市場時所面臨的挑戰。
原因有二:一是可能缺乏工作經驗,二是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完全匹配。最重要的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可能還在探索自己的職業道路,因此在求職過程中可能會經歷較長的等待期。
相比之下,25-29歲的人羣失業率下降至6.4%,這表明這部分人已經開始積累工作經驗,建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因此更容易找到工作。
他們可能已經完成了高等教育,或者通過實習和早期的職業經歷獲得了僱主青睞的技能。
在30-59歲這個年齡段,失業率僅爲4.0%,這是相當低的水平。這部分勞動力通常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技能,是許多行業中的中堅力量。
他們的穩定就業率反映了競爭力和僱主的剛性需求。
以上數據說明三個結構性問題:
一是年輕人進入勞動力市場時會遇到更多的障礙,包括缺乏經驗、技能與崗位要求的不匹配等。
二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工作經驗的積累,個人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通常會增強。
三是中年勞動力因其經驗和專業技能,在就業方面享有相對優勢與穩定性。
需要說明的是,16-24歲是Z世代(1996-2010年)的孩子們。7月是大學生畢業季,約有1180萬大學生將進入社會。
我們認爲,解決就業問題首先要解決投資的信心和預期問題,其次要促進服務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再次要鼓勵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據央視報道,國家的高新技術企業現在已經飆到了46.3萬家。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一半還多,工業互聯網全行業覆蓋。
“專精特新”小巨人已經超過了14萬家,其中有1.2萬家還被評爲了“小巨人”企業,創新力十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都到10%左右了,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百花齊放。
這說明啥?說明新產業、新動能正在成爲中國經濟的新引擎,未來還將增加不少就業崗位。
保護中小微企業發展權益的問題也提上日程。中小微企業就像經濟的毛細血管,遍佈全身,每一根都連着一個家庭的飯碗。
三中全會後民營經濟促進法可能出臺,瞄準的是民企最關心的問題,比如保護私企的財產和老闆們的權益,確保大家能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公平使用資源,還有就是公正的執法和司法,不讓小企業受欺負。
最重要的是,它想解決老大難問題——欠款,尤其是大公司拖着小企業款項不放的惡習。
背後的思路就是用法治的框架來穩定政策,讓規則透明,這樣大家心裡有底,信心就能回來。
有了信心,企業纔會更有動力去創新,去發展,這樣才能推動整個經濟體系產生新的生產力,讓經濟更加健康地成長。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的問題,這是一個複雜而多維的議題,涉及到市場環境、政策環境、融資環境、創新環境等多個方面。
簡單點說,就是要讓普通百姓有更多的機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換來好日子。
就業優先,充分的高質量就業,無疑是就業市場的一場深刻的變革,必須從優化發展環境入手,從深層次推進發展方式改革。
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無疑將爲高質量就業注入新的動力,將會爲大衆營造公平的競爭氛圍,打破阻礙就業的各種壁壘,無論出身,無論背景,每一位懷抱夢想、渴望奮鬥的個體,都將尋覓到屬於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