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基金借AI“逆天改命”,超九成產品“回血”

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龐華瑋 廣州報道被“冷落”了近四年的醫藥基金怎麼都想不到,自己會因爲AI的到來,而迎來一次“逆天改命”的機會。

截至2月25日,智慧醫療指數2月以來上漲超30%,超九成醫藥主題基金月內實現正收益。表現最好的互聯網醫療LOF,2月收益已超27%。

業內人士指出,近期DeepSeek的出圈,推動了AI行情的擴散至醫藥、醫療領域,市場預期AI會給整個醫療行業帶來新的機遇,醫療與AI的融合近來有加速的態勢。

創金合信全球醫藥QDII基金經理毛丁丁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過去幾年醫療板塊跑輸市場的本質原因是缺乏高級別的新興技術方向,期待AI醫療能夠成爲高級別的驅動力量,改善過去幾年醫藥板塊的弱勢。他預計,相關投資機會集中在基因測序及應用、藥物研發外包、輔助診斷、遠程醫療、智慧醫療以及醫療機器人等技術發展空間大、同時又有顯著痛點的細分領域。

“AI正在掀起醫療領域革命性浪潮,將會給醫療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化。展望後市,AI醫療投資需要關注具備海量高質量數據、廣泛應用場景、積極接入大模型的公司。”永贏醫療器械ETF基金經理儲可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AI醫療點燃行情

近期,DeepSeek的出圈推動了AI行情擴散至醫藥、醫療。

諸多跡象表明醫療與AI的融合近來有加速的態勢。例如,谷歌DeepMind團隊發佈AlphaFold3模型並宣佈開源, 素有“女版巴菲特”之稱的方舟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木頭姐”凱西·伍德公開表示醫療是AI應用中最爲低估的領域;華爲與瑞金醫院強強聯手發佈病理大模型RuiPath,並表示“醫療領域的數據質量很高,數字化程度高的行業會率先實現AI應用的落地”。

隨着AI浪潮的衝擊範圍擴大,經歷了漫長調整週期的醫藥板塊也借力升溫,重新進入投資者視野。

截至2月25日,中證醫療指數2月以來上漲12.68%;而同期,智慧醫療指數更是一騎絕塵,大漲30.26%。

在相關板塊拉動下,醫藥主題基金也表現出色。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截至2月24日,187只(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醫療保健行業主題基金中(以下簡稱“醫藥基金”),有175只產品2月實現正收益,佔比近93%。2月以來僅有12只醫藥基金負收益,佔比7%。

其中,互聯網醫療LOF收益高達27%,遙遙領先。自“924行情”以來,該基金回報已達53.60%。

另有32只醫藥基金的月內回報在10%~20%之間,142只基金收益在0%~10%之間,12只基金負收益。

具體來看,格上理財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王禕介紹,與AI+和創新藥相關的基金在這一波行情中表現較好,而重倉中藥的基金表現欠佳。

這一波醫藥基金行情中,表現最出色的是互聯網醫療LOF,其跟蹤的中證互聯網醫療主題指數代表了互聯網技術與醫藥需求的結合,站在AI醫療的風口上,月內收益高達27%。

對此,王禕認爲,“智慧醫療指數的大幅上漲反映了市場對醫療信息化和AI醫療應用的積極預期。”

止於至善投資總經理何理指出,“近期醫藥板塊尤其是智慧醫療板塊反彈明顯。一方面受AI醫療的帶動,DeepSeek的快速發展給了很多醫療相關公司將自身業務與AI相結合的機會,市場預期AI會給整個醫療行業帶來新的機遇,再加上海外AI醫療股春節後上漲明顯,帶動國內相關標的情緒上漲;另一方面國內醫藥板塊已經連跌四年,很多個股處於低估的位置,也有反彈的動力。”

毛丁丁分析這一波醫藥行情背後的原因認爲,一是A股和港股市場整體上漲,尤其是港股市場上漲更爲明顯,整體市場氛圍較好;二是醫藥板塊連續下跌4年,出清相對充分,位置和估值均處於較低水平;三是科技牛市擴散,人工智能在醫藥和醫療領域的應用引發關注,引起AI醫療相關標的表現,帶動板塊上升。

左側佈局時點將至?

拉長時間來看,醫藥生物板塊近年來多次出現“一步三回頭”的情況,此次投資邏輯又有何不同?

“我們在創新藥、AI醫療等方面均有佈局,主要是看好國內創新藥的發展潛力和AI對整個醫療板塊的促進作用。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部分創新藥企業實力已經比較強勁,疊加國內政策大力支持、支付環境改善,海外市場拓展等因素,預計後續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何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但何理指出,創新藥企業單個個股波動大,需要仔細甄別。同時他提醒道,AI預計會給醫療行業帶來顛覆性影響,但部分領域的效果可能不會立刻顯現在個股業績上,並且,此輪反彈後部分標的已經偏高。

格雷資產總經理張可興更看重醫藥股的價值窪地,“近期科技股漲得比較多,短期風險在增加,因而未來更看好醫藥股、消費股等價值窪地。”

永贏醫療器械ETF基金經理儲可凡則指出,現階段而言,醫療器械中的基因測序、影像設備、體外診斷、健康管理等與AI醫療的相關性強,或能率先受益於AI醫療。

接受採訪的機構人士普遍看好醫藥行業的長期投資價值。

融智投資基金經理兼高級研究員包金剛表示,從長期來看,醫藥行業作爲剛需行業,具有持續增長的潛力。當前的估值水平和政策環境爲投資者提供了左側佈局的機會,建議保持耐心,長期配置以享受行業發展的紅利。

毛丁丁認爲,醫藥行業基本面已經觸底,後續將逐步復甦,疊加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以及相關鼓勵政策的陸續落地,有望催生板塊內新的產業方向。而長期看,中國創新藥產業正蓬勃發展,並加速從中國走向全球,逐漸壯大的新生力量將帶動國內醫藥行業度過轉型期,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王禕指出,AI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將推動醫療診斷、藥物研發、健康管理等領域的技術迭代和產品升級,具備長期投資價值。醫藥板塊經過連續多年的調整,估值已處於歷史低位,具備估值修復的空間。

金鷹基金權益投資部基金經理歐陽娟表示,長期來看,其重點關注醫藥四方面的投資機會:一是創新藥;二是AI醫療;三是創新藥產業鏈,包括CXO和生命科學服務上游;四是醫療器械和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