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額與規模逆市增長 醫藥主題基金悄然回暖

圖蟲創意/供圖 翟超/製圖

證券時報記者 安仲文

6月12日,受海外利好消息影響,公募集中持倉的港股創新藥板塊集體拉昇。

今年初,醫藥賽道一度備受基金經理青睞,但未料醫藥板塊此後的市場表現遠遠低於預期。不過,醫藥主題基金雖然持續在底部震盪,未能爲相關產品創造收益,但資金越跌越買,醫藥主題基金的份額和規模均出現逆市增長。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儘管短期擾動較多,但因爲醫藥板塊已沉寂數年,且基本面改善較好,其向上彈性和未來潛力仍較大。

公募超配醫藥股

6月12日,公募重倉的港股創新藥板塊集體飆升,其中藥明生物大漲超14%、康龍化成漲6%、凱萊英漲6%、叮噹健康上漲超5%。基金一季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有超20只基金重倉持有藥明生物,包括港股主題基金以及利用港股通倉位買進的A股基金產品。

港股創新藥板塊在今年初備受公募基金經理重視,醫藥賽道一季度期間成爲基金經理超配最爲顯著的四個賽道之一。當時,公募對創新藥尤其是港股相關股票的重視,還體現在低風險的債券基金也大膽涉足並將創新藥股票列入基金重倉股。這種低風險基金產品重倉高彈性創新藥股票的現象,暗含着基金經理對創新藥強烈看好。

不過,受外圍市場影響和海外政策擾動,港股創新藥板塊今年以來的表現令許多基金經理感到失望,在今年的港股大幅度反彈過程中顯著拖了基金業績的後腿。以北方一隻債券型基金爲例,該基金在今年第一季度將港股的石藥集團納入核心持倉,但後者表現低迷,導致這隻債券型基金在同類產品中業績位列倒數。

甚至還有非醫藥主題的穩健類FOF(基金中的基金)產品對醫藥大爲看好,以至於將其核心股票倉位幾乎全部押注在創新藥賽道。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上海地區一隻公募FOF產品的核心持倉基金幾乎全是債券產品,但該FOF產品的股票倉位則選擇創新藥賽道,前十大股票也幾乎清一色的爲醫藥股,但也因爲創新藥公司在今年港股反彈期間的表現大幅落後於其他賽道,導致上述FOF產品年內業績受到明顯拖累。

資金不斷逆市抄底

儘管港股醫藥板塊在今年前5個月令許多基金經理感到失望,但醫藥主題基金規模不降反增的現象,也凸顯出港股醫藥賽道超跌後所蘊藏的潛力。

當地時間6月11日,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的HR8333提案在納入NDAA(國防授權法案)立法過程中受阻。受此消息影響,6月12日港股創新藥板塊出現大幅拉昇。市場認爲,該法案已經技術性流產,對於藥明康德等一衆CDMO(醫藥研發合同機構)公司而言,是重大利好。此番海外市場利好消息的出現,有可能進一步推動醫藥板塊的反彈。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華南地區一隻大型港股創新藥主題基金今年內已損失22.8%,而由同一位基金經理所管的港股消費主題基金卻保持着正收益,兩者之間的差距表明醫藥板塊的表現持續低於市場預期。

上述管理醫藥基金的人士也特別指出,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發酵,對相關藥企有一定影響,但從另一方面看,國內創新藥利好政策不斷醞釀,行業發展有望受益於政策的強力驅動,創新藥審評、審批、掛網及入院有望加速,創新藥院內應用限制有望減弱。創新藥板塊整體在政策面、技術面、基本面、融資面、估值面均面臨多重共振,今年二季度美國臨牀腫瘤學會年會(ASCO)等國際醫學會議將陸續舉辦,港股創新藥值得關注。

好的方面是,即便淨值遭遇損失,但相關港股醫藥基金的份額和規模卻逆勢增長,這說明投資者在持續抄底醫藥板塊。

事實上,今年以來港股市場醫藥主題基金大多出現明顯的淨申購,許多覆蓋港股創新藥企業的ETF份額持續增長。有基金分析人士認爲,儘管短期走勢偏弱,但從更宏觀角度看,投資者對港股尤其是創新藥賽道的投資信心正在顯著回升,這也是醫藥行業表現落後卻仍能大幅吸金的原因。

沉寂數年

配置價值凸顯

對於醫藥賽道當前的配置策略,不少基金經理也傾向於認爲創新藥具有更大的彈性。

平安基金醫藥基金經理周思聰表示,海外流動性拐點顯現,實際利率下行有望推動生物醫藥板塊反彈。展望後市,沉寂了數年的醫藥板塊的配置價值越發凸顯。周思聰認爲,新週期來臨,創新藥發展蓄勢以待。研發端,從依賴進口到頻繁出海,國內新藥研發實力逐步攀升。審評端,國內創新藥審評時間縮短、數量有望走高。支付端,醫保基金支出逐漸向創新藥傾斜。聚焦未來,周思聰認爲,以創新爲主的產業性機會或是全年的核心主線,建議關注存在戴維斯雙擊可能的創新藥投資機會。

景順長城醫療健康基金經理詹成認爲,當前醫藥賽道投資應該淡化短期的擾動,從產業邏輯和公司質地出發選股。配置上關注住院端並優選競爭格局穩定、細分領域能做出增量的品種,優選能夠在醫保內份額提升的品種,包括創新藥、器械及其產業鏈;其次是醫保內份額穩定且競爭格局良好的品種,如慢病和手術用藥、檢查檢驗設備、耗材等。院外市場從醫保外資金出發,優選自我診療消費中兼具品牌認知和渠道優勢的品種,以及出海市場作爲重要增量的有競爭力的企業,同時在醫藥各個子領域裡均衡配置,專注細分領域個股篩選。個股層面,從估值性價比和業績確定性的角度調整持倉,醫藥行業長期成長性無需擔心,受益於醫療技術進步帶來的供給端提升、老齡化與收入提升帶來的需求端提升,建議未來挖掘在自費市場和出海市場表現不俗而獲得增量資金關注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