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鹹魚科系翻身有理
疫苗。(圖/今週刊提供)
新冠病毒疫情嚴峻,全球經濟活動急遽停滯,各國爲控制疫情的擴散紛紛採取必要的隔離措施和保持社交距離,只有歷史纔會見到的封城、關閉邊界,竟然都實在的發生,整個世界陷入難以想像的「大封鎖」(great lockdown)狀態。
報載受疫情影響,今年大學個人甄試入學,申請清大生命科學系的考生人數暴增。另外,臺灣大學的統計,校內學士班休學率前三高的系是昆蟲學系、生命科學系、生化科技學系,這3個系的大一休學率大約3成,主因是要重考拚醫學系,且多數休學生甚至一天課都沒上過。
上述3系猶如社會科學裡的經濟系,是屬於基礎科學,在過去的評價中都不是學生的最愛。自然組的醫學、電機、資工或社會組的企管、財金、法律,專業化的取向容易贏得學生關愛的眼神。然而,這些基礎科系雖然得不到青睞,在學習中基礎打得紮實,反而潛力無窮,尤其現在需要跨領域人才,日後的發展不可限量。
准此,對青年學子,想致力病毒的研究,造福世界,因而想讀基礎科學,值得鼓勵。新冠是會感染人類的第七種冠狀病毒,科學迄今瞭解不多。該病毒連無症狀都會傳染,堪稱史上最毒病毒。尋找病毒解藥及疫苗是當今的重中之重。當執業醫生懸壺濟世,能得到幫助的病人畢竟有限,但能解決未來這些類似的問題,對全人類將產生更大的貢獻。
雖然考進醫學系,一樣可以研究病毒,但醫生的養成過程會讓有志者無暇兼顧。醫學院前4年的課程要熟悉10多項基礎醫學科目,例如解剖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到大四暑假醫學系學生要面臨第1次國考,大五、大六時要到醫院當見習學生,進入臨牀經驗學習。醫學系第7年開始輪值班,擔綱病患照顧全面的臨牀工作,這時纔有資格被稱爲實習醫師。
實習醫師生活非常忙碌。實習後還要參加第2階段國家考試,及格才能拿到醫師執照,成爲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graduate year)(PGY)。這時候大概都已經25、26歲。之後是住院醫師,進行選科,就是R1、R2起算,要在每個科別待上至少3年,才能再取得專科醫師的執照。而住院醫師磨練幾年後成爲總醫師,再爬到主治醫師,獨當一面時基本上已經過30歲了。可見醫生的養成過程非常緊湊,也根本無暇做自己喜歡的研究。以整個社會人力資源配適的角度來看,最頂尖的學子如果只是考上醫科,日後只當個開業醫師,是資源浪費。
另外,若走完醫生的課程、訓練,再回來做研究,也會有點時不我與的感覺。年紀大了,老狗玩不出新把戲,且學習太久太多,腦筋被羈絆住,反而不容易有創見。研究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研究要趁年輕,蹲馬步、學習必要的工具後,就要大膽的往前衝,去探索未知。
基礎科學系爲培養人才,在課程設計上就會有比較多的研究訓練安排。一般來講就是更多的理論課程及統計、程式語言等做研究的工具。例如,人類基因體計劃要從23對染色體中含31.647億個鹼基對所組成3萬多個基因中繪出人類的遺傳圖和物理圖,定出人類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以及替10萬個左右的基因定位。這是何等巨大工程,需要很好的邏輯分析及電腦能力。而DNA修復就是要用質譜儀、影像技術或種種方法找到並切除遭化學誘變劑攻擊及篡改的DNA鹼基。這些課題及工具可以從近代諾貝爾獎的醫學或是化學獎中看出端倪。
做研究,探索未知,是可以讓人做一輩子有興趣的事情,那是最大的幸福。可是當唸完這些基礎科系,興趣改變或發覺不是那麼喜歡做研究,上帝把你關了一扇窗,就會爲你打開另一扇門。屆時可以轉走產業實務,也是另外一條康莊大道。過去臺灣生技與製藥產業已有很好的發展,花卉、水產養殖、生物性農藥、健康食品、科學化中藥及學名藥製造在世界上都是爲人稱道。近年結合資通訊(ICT)與人工智慧的新興生技產業,在技術、產品開發上如生物資訊、生物晶片、生技藥品或醫材已經大行其道,發展非常具有未來性。
年輕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的本錢。大文豪愛默生說:如果沒有熱忱,就沒有偉大的成就。不要想太多,掌握學習的衝動,勇敢追尋你的夢想吧。(作者爲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