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隨緣「佛系」生活被批「喪文化」 調侃式自嘲蔓延網路
▲學生們在安徽新華學院暑期實習雙向選擇會現場尋找實習崗位。(圖/新華社)
北京進入寒冬,秋季校園招聘漸入尾聲。23歲的張敏掛掉了電話,他剛剛被告知沒能通過一家知名企業的面試。這位即將從北京一所知名高校畢業的研究生,已經投了60多份簡歷,參加了20多場宣講會,也參加了20多次筆試、面試,卻一直沒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屢戰屢敗的求職,讓這個自稱「佛系求職」的年輕人學會了自我安慰。「沒事,沒過就算了吧。」張敏笑了笑對記者說,「不要我也沒關係,慢慢找」。不久,在接到浙江寧波一所高校的面試通知後,張敏又趕快買好車票,收拾行李。他要坐6個多小時的高鐵,才能趕到面試地點。屢敗屢戰的再出發,纔是像張敏一樣的「90後」年輕人內心真正的底色:「佛系」也行,願做一個「鬥戰勝佛系」青年。《西遊記》中,歷經八十一難西行取經成功後,孫悟空被封爲「鬥戰勝佛」。近來,「佛系」走紅大陸網路,其與佛教並無直接關係,只是借鑑佛教講求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以「一切隨緣」爲指導的生活方式。「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一些「90後」開始用「佛系」調侃自己的生活工作狀態。新提法一出,不乏應和者,甚至有網友表示,看到「佛系」這個詞,就覺得說的完全是自己。充滿想像力的網友又衍生出「佛系生活」「佛繫戀愛」「佛系考研」等諸多概念。然而,質疑聲同樣不在少數,將「佛系」看作另一種「喪文化」,直斥其本質就是消極逃避、混日子和懶散。大陸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田豐認爲,大陸正處於改革與變動的快速發展階段,青年一代在就業、發展各方面都面臨挑戰,生存壓力加大。由此,網路上興起一種調侃式自嘲的亞文化,在社會中蔓延。面對「佛系」標籤,更多人願意將其看作是壓力和焦慮下,年輕人的自我消解。離開安徽老家,22歲的李曉在廣州一家建築設計公司工作。去年考研失敗後,她選擇一邊工作,一邊考研,然而現實是工作常常要加班到11點,回家後已疲憊不堪。「考試就重在參與吧。」李曉無奈地說。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大陸「90後」的熱詞從「脫髮」、「中年」到「佛系」,令一些網友感慨,「90後」都開始對人生產生疲憊感了。然而,在現實世界中,自嘲過後的年輕人依然像上了發條一樣奮進向前。「佛系只是一個幌子,說沒關係、都可以,其實是被生活暴擊之後的無奈解構。」25歲的北京白領張麗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經理,每到產品上線都要在公司加班到凌晨四五點。在張麗看來,年輕人說是「佛系」,其實只是在無關痛癢的事情上嘻嘻哈哈,關鍵大事上,誰不是暗裡較勁,誰不要開足馬力奮起直上。大陸當前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變革與發展仍處於加速期,個人、尤其是青年擁有豐富的實現理想抱負的機會。部分受訪專家認爲,「佛系」成爲「90後」一代的標籤,其實與曾經「垮掉的一代」成爲「80後」的標籤一樣,只是一種媒體造勢下的話語噱頭,終會被歷史證僞。如今,大陸的「80後」一代已經成爲國家建設與發展的中堅力量,而越來越多優秀的「90後」也正在各個領域錘鍊自我,實現着自己的價值。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徐華表示,「佛系」的積極意義,在於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種種挫折和不如意,在現實中,我們不僅要做樂觀豁達的彌勒佛,更要做積極進取的鬥戰勝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所以我們更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爲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徐華說。(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