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春秋(之八)

楚建鋒(教師、雜文家)

第一次巡遊江南前,乾隆皇帝命人繪製了《西湖圖》長卷瞭解江南景況,立即被西湖的景色吸引了!放下長卷,乾隆就想起了神似西湖的京西甕山泊。看看西湖的景緻,再看看身邊的甕山泊,真有異曲同工之妙!湖爲京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又與甕山形成北山南湖的地貌結構,適當加以改造,就可成爲天然的山水園林。

乾隆邊看西湖圖冊,邊琢磨現實中的“西湖景”,認爲是一樁惠及後世子孫的好事、大事。

現在京西北郊建成的四座園林,其暢春園、圓明園,皆爲平地而造,缺乏天然的山水基礎;靜宜園、靜明園,雖有小的山水之景,但缺乏開闊的湖面。甕山,作爲燕山餘脈向平原過渡的最後一座小山丘,山體不高,卻是難得的東西走向,又西鄰玉泉山,並和遠處的西山遙相呼應,景色可以互借,其西南側又有京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甕山泊,山水、景觀互爲相連,有天然神似杭州西湖的地貌環境,加以改進即可成爲天然的山水大園林。清漪園又介於圓明園與靜明園之間,建成即可構成平地園、山地園、山水園的多景觀園林羣,可形成壯觀的西山皇家園林盛景。

就這樣,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從歷史中走來。身爲九五之尊的皇帝,金口一開便爲“天條”“律令”,標榜以孝治天下的乾隆,就以孝之名開始了清漪園的建設。

公元1750年,乾隆以次年是其母、皇太后六十整壽的名義,改甕山爲萬壽山,並在其圓靜寺廢址建造“大保恩延壽寺”。以拜壽、祝壽之名,建清漪園的寺廟。

隨後,以開源與節流的名義,把“巨穴噴沸,隨地皆泉”的甕山泊進行疏浚和擴展,並效仿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做法,將甕山泊更名爲昆明湖,使其面積擴至200多公頃,佔據清漪園的四分之三。與此同時,按照中國曆代皇家園林理水方式,在湖中打造了“南湖島”“治鏡閣島”“藻鑑堂島”三個湖心島。湖的東岸,利用康熙時修建的西堤以及元、明的舊西堤加固、改造,成爲東岸的大堤,並改名爲東堤。

爾後,清漪園的建設便仰仗乾隆朝雄厚國力和乾隆帝獨到的藝術眼光,以江南勝景作爲藍本、杭州西湖爲參照,繼承和再現秦漢以來中國皇家園林的規制和內容,融合了中國繪畫、詩歌和文學的審美意境,依靠山環水抱的真山、真水大環境,採用高閣、長廊、長堤、大島、長橋等大尺度、大體量並具有觀賞性的園林建築,對甕山和昆明湖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創造出一個皇家氣派、唯我獨尊、色彩斑斕、金碧輝煌的皇家宮苑,在清廷“三山五園”中獨樹一幟。

據載,自公元1750年開始到公元1754年,四年之內共建萬壽山前山、昆明湖、東宮門等101處建築和建築羣。之後的24處建築,主要分佈在萬壽山後山。

公元1764年,以西湖爲藍本的清漪園用15年時間建成。全園面積約295公頃,園內的建築共13大類,宮殿兩處、寺廟16處、庭院14處、園林16處、景點20處、長廊兩處、戲院一處……其中,北部萬壽山呈一峰獨聳之勢,約佔總面積三分之一,並在山上建造了大量景觀;南面爲昆明湖,形成了開闊的山前觀賞水面,把山水結合、以水爲主的自然山水園打造得萬分瑰麗,尤其使京西的“三山五園”連在一起,並冠於其他四園之上,成功構建了皇家園林與青山綠水相協調的人間盛景,實現了建築美與自然美融爲一體的成功範例,成爲中國造園史上最壯麗的皇家園林。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清漪園建成後,迅速成爲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帝王的御苑。據載,嘉慶皇帝入園次數最多,達265次,最多一年就達17次;次之是乾隆帝,到清漪園132次;緊接其後的有道光帝,入園142次;咸豐帝入園41次等,體現出清廷對清漪園“如沐春風”的喜愛。

“試燈才罷曉春臨,咫尺湖山一暢心。拂面峭寒生積雪,西山又喜作輕陰。”這是乾隆爲萬壽山而作的詩。清漪園建成,春夏秋冬、其園其景,多成清代帝王們筆下描繪的詩篇。據統計,僅乾隆就寫過1500餘首詠園林風景的詩文。“冰鏡寒光水鏡清,清寒分判一堤橫。落虹夾水江南路,人在青蓮句裡行”“西堤此日是東堤,名象何曾定可稽。拓展湖光千頃碧,衛臨牆影一痕齊”“石舫前頭畫舫移,湖心猶凍碧琉璃。一般氣候參涼燠,兩字禪機悟即離”……從萬壽山、鏡橋、西堤、石舫等,乾隆對清漪園的景緻無所不涉,足見其對自己傑作清漪園的喜愛。

“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銅犀守荊棘;青芝岫裡狐夜啼,繡漪橋下魚空泣。”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燬,經營了一百多年的清漪園荒蕪了。

38年後的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西太后動用軍費重建,並更名爲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