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 開啓政策與市場互動之門
23日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可以作爲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
該負責人指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我國國債市場規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動性明顯提高,這爲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現券買賣操作提供了可能。
這一表態受到各界極大關注。
首先是,正如上述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一些發達經濟體央行在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用盡情況下,被迫大規模單向買入國債來實現貨幣政策目標,而我國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人民銀行買賣國債與這些央行的量化寬鬆(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條規定,人民銀行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即禁止央行在一級市場中購買國債。
不過,人民銀行在二級市場上參與國債交易是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一部分。人民銀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條列示了人民銀行爲執行貨幣政策可以運用的六種貨幣政策工具,其中就有“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匯”。
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向市場釋放基礎貨幣進行流動性支持。央行在二級市場從市場主體中買賣國債,是對市場主體流動性的一種支持。
通過二級市場買賣國債作爲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是一種較爲規範透明的貨幣政策標準操作,有助於更有效感知市場冷暖,提高貨幣政策對市場的敏感適應能力。
當前中國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一般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央行票據等途徑,回購交易包括正回購和逆回購,現券交易包括現券買斷和現券賣斷等,央行通過其投放和回購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
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是央行現券交易的一種方式。相比回購交易、再貸款等基礎貨幣投放方式,現券交易更能切身感知市場冷暖,也更能清晰捕捉市場主體的真實顯示偏好,從而提高貨幣政策的精確度,最終與市場形成即時性的趨勢互動的感應回饋機制。同時,還可有效地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上建立感應回饋機制,提高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經濟社會變化的敏感性適應能力。
以財政和貨幣政策爲例,當前出現了兩大政策邊際效應遞減現象。如財政政策在經濟體系中的反饋鏈條呈邊際遞減態勢,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邊際遞減;同時貨幣政策方面,當下出現了資金沉澱空轉等問題,寬鬆貨幣政策是否有利於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爲一個不得不警惕的現實問題。因爲目前大量資金在貨幣市場空轉,進不到實體經濟中,而且儘管政策利率已壓低不少,但市場實際利率依然因爲風險升水而居高不下,經濟體系被產能過剩、資產週轉率降低等因素困擾。
面對這種情況,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可將這些經濟金融體系中真實存在的情況,流暢反映到財政貨幣政策的決策體系和決策流程中,從而搭建起決策機構與市場的強互動關係。
具體的趨勢互動邏輯是,如果市場緊信用等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市場主體基於機會成本等考慮,是不會接受央行以較低利率購買其持有的國債的,央行提供的價格只有接近於其國債貼現率和機會成本之和,才能在二級市場買到國債。這反映到財政部門,就是儘管市場主體會由於國債無風險收益而願意接受低利率,但也會考慮其資產負債表的可修復的難易程度,以評價是否更划算。
當然,央行現券交易的政策有效性,需以完善的國債結構和國債收益率曲線爲基礎。唯有國債在短中長等期限結構上品種豐富,且都形成了完全市場化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央行基於現券交易的公開市場操作才更有效,政策與市場的互動才真實有效。
經濟社會體系是一個共擇系統,需要政策、制度與市場的相互助推和包容共進。如果說政策和制度是外援之力,那麼唯有與市場的內生之力相容相融,方能釋放出洪荒之力。因此,財政貨幣政策唯有與市場交融,才能產生助推效應;央行準備啓動現券交易,打開了一扇與市場的互動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