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就是一部金融史
編者按
10月19日晚,2024共潮生·香帥年度展望上,香帥老師與大家聊了聊在2024年末,不想躺平的我們,未來能幹什麼,又該怎麼幹。
面對內需不足,聰明的中國企業,對外開啓“新下南洋”,帶着IP、供應鏈、數字力,以及商業模式一起出海;對內大做信任與服務,通過熟人經濟、標準化體系、種草等,激發消費慾望,滿足消費者最新理念與需求。
看似佈滿荊棘與挑戰的消費市場,實則暗藏各種機遇。演講的最後,香帥老師與大家共勉:不論潮水怎麼起落,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但,想要具備開山劈水之力,你需要先看懂、看透這個世界運行背後的底層原理。
實際上,不論是演講中非常具體、顆粒化的趨勢、故事,或是近年來我們正在見證、經歷的一幕幕、一樁樁全球經濟、政治、社會、科技變化與發展,都是人類文明演進中的一環。
《香帥金融學講義》一書中,分享過一個很重要的推論: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就是一部金融史。從金融視角觀察,人類社會形態和商業模式的變化就是資金、技術、人力資本這幾個要素不斷數字化和網絡化的進程。
增長 =(資金,技術,人力資本)×(數字化,網絡化)
當下,唯有由表及裡,從金融視角,學會看懂人類文明演進現象背後的邏輯、原理,得到一些長期的、根本性的洞察,我們才能不論潮水起落如何,涌向何方,臨危不懼,改變方向,共潮而生。
以下內容來自《香帥金融學講義》,特此整理,以饗讀者,值得反覆學習:
1
數字化和網絡化:人類文明的進程
人類文明的進程就是整個社會網絡化和數字化的結果。網絡化的本質就是“連接”。連接產生交互,然後就有了演化的可能性。
早期人類就像一個個散落的“點”,然後慢慢聚集,逐漸形成了部落、村莊和城邦國家,從點狀形態變成了網狀形態,這就是原始形態的“網絡化”,其間產生了多種交互,演化出商業交換、社交活動、宗教祭祀等複雜的社會形態。從古巴比倫、古印度、地中海到中華文明,幾乎所有早期文明都是人類社會緩慢網絡化的結果。血緣宗族、城邦、國家,則是維持拓展這種網絡結構的組織形式。
大航海時代是更大規模的一次網絡化:航海技術的突破和國際貿易的發展使得侷限在國家、城邦內部的“網狀結構”開始向貿易、向全世界擴張。
這次網絡化的結果便是地球變“小”了,原來相對簡單的獨立的各國經濟活動因爲“連接”產生了各種變化,一個規模龐大的全球網狀結構開始形成。商業模式,甚至國家格局都開始發生巨大改變,經濟活動逐步演化成更復雜的全球經濟生態。
之後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大量農民離開土地,聚集到工廠,原來相對離散的居住狀態也變成了更加密集的居住狀態。而城市化本身就是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的“網絡化”:工廠、流水線、道路交通、水衛煤電這些基礎設施都是“網絡化”的工具,它們將更多的人更緊地“連接”起來,產生了更復雜的交互。
這種線下的網絡化形成了複雜的連接交互,產生了巨大的協同效應,社會形態也隨之發生巨大改變:大規模生產成爲可能,工業品質量不斷提高,價格不斷降低,供給不再是增長的約束,如何刺激需求成爲最大的“商業問題”;爲更多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專業化服務的“服務業”出現並不斷壯大。
更重要的是,隨着人的密集交互,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知識技術進步迭代的速度也加快了,技術創新越來越多——像通信技術、交通工具這樣的技術創新,又開始推動人類社會朝着更深層次的網絡連接邁進。
始於 20 世紀 90 年代的互聯網革命則推動了一次更具革命性的網絡化。這次“連接”的顆粒度之細,觸及範圍之廣之深,都史無前例。直到今天,這次網絡化還在進行中,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 使人類社會的“網絡化”程度在深度、廣度和顆粒度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這種高維、多元、動態的複雜連接所創造的交互、產生的能量、演化出的各種可能性,目前還只是揭開了一個序幕,但人類的生活已經開始從線下轉向線上,並通過數字化的轉型,開始往更復雜的“網絡結構生態”演進。
在大規模網絡化的進程中,數字化始終是助推。
人類社會結構越複雜,對數字化的要求就越高。同樣地,數字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支撐複雜的社會結構。
一個五六十人的部落,酋長可以熟悉每個人,對勞動成果進行有效的管理分配。但一旦部落人數增加到 100、1000 甚至更多時,再依靠純粹的具象化的“人治”進行管理分配,一定會陷入混亂。換句話說,不將具象事物轉化成抽象數字,進行“數字化”管理,稍微大規模的、複雜的社會結構就無法支撐。
秦始皇在全國設置郡縣,統一度量衡,對人口進行“簿記”登記管理—這些原始的數字化管理正是秦朝能對疆域廣闊的國土實施中央集權的原因。同樣地,中國曆朝的農民起義,稍成規模後總是遭遇失敗, 究其內因也是缺乏數字化管理能力,一旦組織結構的複雜度超過其承受限度,組織就崩潰。
人類社會大規模的網絡化依賴於數字化:數字化將人類網絡化產生的交互進行簡化和抽象化,並支持更復雜的社會網絡結構。
而數字化和金融密不可分。
人類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數字化就是貨幣概念的產生。自從貨幣出現,人們關於“財富”的觀念就發生了本質改變,財富從具象的“物品”變成了抽象的“數字”,財富的創造、分配、管理被大大簡化。
複式記賬法也是人類數字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14-15世紀,意大利修道士盧卡·帕喬利(Luca Pacioli)發現商業活動如同“物質的此消彼長”:錢從一個地方流出,就會在另一個地方流入。
所以,從更大的範圍看,賬目一定是循環的、平衡的。
順着這種“借貸平衡”的原則,他編制了借貸複式分類記賬賬本——從此,收和支兩條線和借貸平衡成爲會計最基本的準則。複式記賬法的出現,標誌着現代會計業的開始,盧卡·帕喬利也被稱爲會計學鼻祖。
複式記賬法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對整個商業世界、金融市場的演進乃至社會管理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按照這種邏輯,任何具象的個人、企業、國家都可以抽象成一張張資產負債表。複雜的多邊交易行爲都可以在賬本上進行“衝抵”簡化。
金融工具、金融市場更和數字化天然相關。社會關係被進一步簡化和結構化,從而支持更大範圍、更大規模和更復雜的資金交互。
數字化始於最原始的金融需求。金融的演化本質上就是數字化的一種表達。隨着數字化進程,人類的商業擴張能力、社會管理能力有了幾何級數的增長。
某種意義上,“數字化”和“網絡化”就是人類文明從低級、粗放、模糊向高級、周密、精確進化的進程,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金融深化的進程。
2
技術、資金、人力三要素的網絡化 = 人類社會和行業的演進
在經典的經濟學文獻中,人類經濟增長依賴於三個要素 :資金(K,capital)、人力(L,labor)和技術進步(A,advanced technology)
直到18世紀中期,人類經濟增長速度非常慢。但是最近兩個多世紀,全球的經濟增長和經濟複雜度發生了兩次質的飛躍:一次是18世紀中期開始的工業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快速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第二次則是從20世紀90 年代開始的,迄今仍未結束的互聯網進程。
經過這兩次質變,人類社會的增長曲線從平滑到陡峭,實現了超高速增長,從而擺脫匱缺,進入物質豐裕的階段。同時,人類的交互方式、商業模式、經濟增長方式,甚至國際格局都隨着開始變化。
這兩次“質變”背後的推動力,就是資金和人力這兩個生產要素的“網絡化 + 數字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技術進步。
3
現代金融市場:全球第一次大規模的“數字化+網絡化”
金融市場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數字化疊加網絡化——資金是天然的數字化的存在,而金融市場聚集“連接”了散落在每個人(經濟學語言中的勞動力)手裡的資金。
這種連接產生了超乎想象的結果。
資金被聚集後,大規模生產得以進行。工廠又聚集了人力,人力加上資金的巨大投入加速了技術進步,生產力產生質的飛躍,創造更多資本和資金——技術進步、人力、資金和增長之間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正循環。幾乎所有影響我們生活的技術創新,蒸汽機、火車、電力、鐵路、汽車、電話、計算機……都是這個正循環下的產物。
實際上,在工業革命前的2000年中,全人類技術進步的增長只有3倍,而工業革命之後的200多年中,人類技術進步的增長超過10倍。
這個內生循環一直在持續進行中。20世紀60年代,信息技術的進步使資金的網絡化程度加大,全球資本市場形成。資本市場又促進了人力和技術的全球流動和配置,進一步推動全球增長。
更簡單地說,現代社會不斷金融深化,實際上就是資金這個生產要素的網絡化進程,而網絡化的深度、廣度則決定了增長的速度。
現在回頭再思考,爲什麼金融被稱爲“顯學”?爲什麼這百年來,金融行業持續獨領風騷?爲什麼“金融立國”的美國一直處於世界主導地位——這些問題也就有了金融視角的答案。
4
互聯網——人力的數字化和網絡化
如果說資金的網絡化,即現代金融市場的發展,是過去幾個世紀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那麼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互聯網潮,則可以理解成生產要素網絡化和數字化的進程。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技術進步,甚至商業形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很大程度上都是這一進程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和單維度的資金要素相比,人力要素是立體多維的。多一個維度,產生的交互會複雜百倍,所以人力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所產生的聚變效應,會比資金大得多。
如果我們將“人力”這個生產要素拆解成單維的活動,互聯網行業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都能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來理解。
社交活動的網絡化催生了騰訊、臉書,信息搜索行爲的網絡化催生了百度、谷歌,商業行爲的網絡化催生了阿里巴巴、亞馬遜……仔細想想,迄今爲止,我們看到的快速崛起的互聯網巨頭都是將人的某類活動“線上化、網絡化”,實現“連接”,其巨大成功都來源於這些連接創造的網絡協同效應。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是連接上的一個躍遷。更多細分的人類活動得以更高效、快速地實現連接。比如:現在年輕人愛用的Keep App(一款具有社交屬性的健身應用)就是對健身行爲的網絡化,我們用的得到App,就是對閱讀、教育、出版等活動的網絡化……
一言以蔽之,過去30年互聯網的發展就是人(即人力這個要素)的網絡化進程,網絡化連接產生的交互和多樣性,是巨大的互聯網商業價值的來源。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在將人力進行網絡化的同時,還將人類具象的活動轉化成了抽象的數字,比如說你在淘寶上的交易次數、偏好、信用等信息都被存儲下來,形成數據——這意味着人類社會的數字化程度在網絡化進程中被進一步提高,這也是“大數據”時代來臨的根源所在。
一個毋庸置疑的方向是,人力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的進程速度會越來越快,範圍會越來越廣,顆粒度會越來越細。順着這個邏輯推演,我們可以得到關於未來兩個有趣的推論。
第一,越是高頻的、抽象的人類活動,進行網絡化的商業價值越大。像“社交”這樣高頻的人類活動,產生的連接互動多,演化出新生態的可能性也更大。形態越不固化的人類活動,即抽象活動,有越強的延展性和想象空間。舉個例子,吃飯就是比較固化的活動,而“娛樂” 的形態是可以自定義的,所以快手、抖音、小紅書這些產品有更大的生長彈性和空間。
第二,對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連的“物品”進行網絡化的商業價值巨大。
之前30多年,互聯網進行的都是純粹的人的連接,而對人開展活動不可或缺的“身外之物”,如車、房,甚至服裝配飾等,都沒有進行在線網絡化,沒有形成連接。
下一步的網絡化,會將這些“身外之物” 捲入。目前市面上“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車聯網”等產品和概念被炒得熱火朝天的原因即在於此。
基於這些推論,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和推衍一個更加基於科技進步的、更加“金融深化”的未來。
理論上資金內生於人的活動中,但人是一個複雜的概念,給定早先社會的技術水平,對其數字化和網絡化非常困難。直到現代金融工具出現,將資金和人力分離,使得資金要素外部化於人力要素,隨即金融市場的發展又完成了資金的網絡化, 從而激發了全社會巨大的增長潛力, 加速了技術進步的突飛猛進。
包括數字、信息在內的技術創新讓“人”的網絡化成爲現實,並越來越趨向於高頻,這意味着“人”的行爲也逐漸被數字化,爲人的進一步“資產化”創造了條件。
就像我在《香帥金融學講義》第十七章所說的,區塊鏈、數字貨幣、數字資產……這些科技金融的創新,會將人類社會的數字化和金融化帶入一個新的階段。
這些改變,可能不再是產品和工具上的迭代式創新,而會是人類商業乃至社會形態上的裂變。因爲傳統金融行業是單維變量(資金)的網絡化,而科技金融行業是多維變量(人力和資金)的網絡化,後者所能形成的生態複雜度和演化可能性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這是一個已經來臨的、數字化和金融深化的未來。未來會怎樣?我們仍然在等待,觀察,探索。
答案還沒有出現。就像鮑勃·迪倫的歌中所唱的:“我的朋友,答案仍在風中飄。”
希望這本厚厚的講義能提供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們離這個答案,稍微再近一點點。
xiang shuai
點擊小程序,陪你做財富的朋友
學習香帥系列圖書著作
參與學習「2024年最後一場」
香帥線下課
關注微博,獲取更多香帥時評
更多感悟,更多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