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共享決策在孕產上這樣運用 增加行使自主權的便利性 就醫不再只有醫師說了算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何銘】

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民衆就醫時,該怎麼治療疾病?一切都是主治醫師說了算;而今,不僅大家的智識水準提高且愈來愈有自主意識,加上什麼資訊都能上網查詢,還有治療方式日益多元,關於怎麼治療,已經不再是醫師作主就好。醫病透過溝通,建立治療的共識,將有助提升治療效果。

1982年,在美國以病人爲中心照護的共同福祉計劃上,爲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提出了「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一說。1997年,由Charles提出操作型定義,即「至少要有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

擬定治療方案.共同參與討論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何銘指出,當醫病有充分的溝通,病人能更加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進而將享有以下好處:

1.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當治療疾病的方法有多種選擇時,該選哪一種纔是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這時就需要透過溝通,在多種可行的方法中,由病人決定最適合自身的治療方案。

2.提升治療方案的滿意度與醫病的合作度

因爲是病人自己做的決定,在治療過程中,自然展現出較高的合作度,無形中,提高了治療效果,進而提升對於治療方案的滿意度。

3.減少衝突的發生

在溝通的過程中,醫病有更多的機會互相瞭解,如病人看到醫師爲治療所耗費的心力,醫師也更能理解病人的想法或在意之處,當彼此多一分了解時,不致因誤會而產生糾紛,自然減少發生衝突的機會」。

以上種種好處都是推動醫病「共享決策」的目的,何銘醫師表示,「讓病人蔘與決策,不僅可建立共識,更有助於在治療後獲得健康的成果,這也是推動『共享決策』的目的」。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運用在孕產領域的主題

何銘醫師指表示,在孕產的領域中,早些年針對自然產推出的「生產計劃書」,就是共享決策的一環,「孕產婦的自主意識愈來愈高,待產時的各項醫療處置進行與否、要不要使用減痛分娩、產後要不要餵奶或怎麼喂等,都很強調透過雙向溝通,討論出彼此都可接受的做法」。既讓女性保有身體自主權,留下獨屬於自身的生產經驗,也能在以最少醫療的介入,獲得母胎平安的最終目的。

事實上,運用在孕產的共享決策項目不算少,何銘醫師說,「包括自費產檢項目、生產方式、減痛分娩使用與否、新生兒篩檢做不做、餵奶與否,都可藉由共享決策討論。

他補充,「常規做法上,剖腹產是以符合適應症爲前提,但部分產婦另有理由要選擇剖腹產,也是有溝通的空間,畢竟生產方式是一種選擇」。

雖然生產方式可選擇,何銘醫師強調,「但我們會讓產婦瞭解,符合剖腹產適應症的纔有健保給付,否則要自費」。當然,剖腹產所使用的藥品、醫材,也是要讓產婦事先有所瞭解,依自身需要與經濟能力決定是否要自費負擔。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上述項目的共享決策屬於例行討論,多在36周產檢時進行,由醫師親自溝通,後續視情況由衛教師補強資訊,討論內容較爲單純,不用耗費太多時間,「若是問題複雜、嚴重的個案,就會花比較久的時間溝通」。

何銘醫師舉例,「孕婦做過高層次超音波後,確認胎兒腦袋有個大洞,考量腦部的異常難以改變,要怎麼把相關狀況對家長說明清楚,大約要花上半小時;若是心臟破洞,則相對好處理。依疾病的複雜度決定溝通時間的長短,然後,把決定權留給父母」。

※原文刊載於2024年07月號《媽媽寶寶》449期。

※原文連結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30672

※延伸閱讀

3種疫苗預防腦膜炎病原,降低死亡風險與嚴重後遺症

流行性感冒與感冒大不同!接種疫苗爲預防併發症最有效方法

【更多內容都在2024年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