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共話財富管理大趨勢:高收益資產難覓 機構需提升多資產配置能力

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程維妙 北京報道

近期,央行高頻提示長期國債利率風險,交易商協會對幾家金融機構啓動自律調查,引起市場各方關注。在這背後,資金大量涌向債券市場,推動收益率降至歷史低位,這也是當下“資產荒”的一個縮影。

資產配置是財富管理的核心,經過數年發展,我國財富管理行業勢頭蓬勃向上,未來財富管理的發展空間依然巨大。但隨着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財富管理行業如何更好地滿足人們對財富保值增值的需要,是當下普遍關心的問題。

8月24日,智能財富管理論壇與北京市東城區立鼎金融與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2024“智能財富管理論壇”(夏季)研討會,邀請來自政界、學界和理財公司、券商、律所等機構的人士,共同探討新時代財富管理的機遇與挑戰、轉型與方向。

與會人士指出,新形勢下,財富管理面臨經濟週期、人口結構、數字技術和監管政策等方面挑戰。機構需要轉變思路,並提升多元資產配置、技術創新等多方面能力。

財富管理的基石是資本市場

今年上半年,債券市場多個期限的利率債被大量搶購,推動收益率降至歷史低位。與此同時,股票市場中的紅利板塊成爲衆多機構的青睞對象,資金在A股市場抱團銀行股等高股息的現象突出。這都被視爲“資產荒”帶來的被動配置行爲。

智能財富管理論壇秘書長閆文濤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高收益資產主要是與房地產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相關的資產,這兩類資產供給持續減少,導致過多資金追逐較少的資產,把資產的估值買得很高。他同時強調,“資產荒”並非沒有資產可買,而是缺少收益合適、風險可接受的合意資產。特別是以固收作爲核心配置的機構,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資產荒”。

“資產荒”也反映了投資者的複雜心態。閆文濤表示,從資產配置的矛盾可看出,投資者一方面希望在市場不確定性中尋找避險和穩定收益,另一方面也試圖在波動中尋找機會和保持投資組合的長期增長潛力。

在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看來,財富管理的基石是資本市場,“現代金融的基石也在資本市場。”他表示,健康、有成長性的資本市場的財富管理需要流動性作爲前提。如果資產沒有流動性就不能稱之爲財富,並且要有很好的成長性,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要深刻理解資本市場在中國現代化金融強國建設中重要的作用,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乃至於成爲全球新的金融中心、人民幣計價資產的交易中心,是我國實現金融強國的重要載體。

他同時指出,金融有巨大的價值,當前社會對金融的誤解蔓延到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的低迷和對資本市場理解有密切關係,要回歸正確的認識。

“IPO改革,減持規則的完善,對欺詐上市‘看門人’等方面的改革,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礎。最近管理部門正在做基礎性的工作,對中國資本市場未來而言非常需要。”吳曉求說道。他還建議嚴刑峻法,修改現有法律,對所有的違規違法者,包括鏈條中的人有明確和嚴重的處罰標準。嚴刑峻法重要的基礎是建立投資者的賠償機制。

面臨經濟週期等多重挑戰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在主旨發言中表示,當前財富管理面臨六大挑戰,包括經濟週期、人口結構、數字技術、信用文化、國際動態和監管政策。

其中在人口結構方面,他表示,所有經濟金融活動歸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動,人口結構是財富管理必須理解的大事。我國人口增長拐點在2022年首次出現,參照其他經濟體,老齡化是否會伴隨較長週期低利率水平,以及用戶風險偏好和行爲特徵轉變,進而帶來儲蓄投資結構乃至金融行業結構的轉變,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值得思考。此外,年輕人低婚低育也在影響着家庭結構、生活方式和金融偏好,當下一些年輕人把有限資金用於消費,這就是偏好變化的一個體現。

信用文化則是財富管理安身立命之本。楊濤稱,信用是財富管理這項活動的核心保障。近年出現了一些信用崩塌、挑戰金融投資者權益的現象,促使我們考慮如何進行信用迴歸。而且財富管理不止是幫客戶儘可能多地賺錢,而是給其資產基本保值,並給予匹配的財富管理服務,這也是財富管理健康發展的依託。

談到信用文化,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壽雙強調了法律約束機制。他表示,財富管理或買方投顧的模型裡應該增加法律角度的指標,不能只考慮歷史業績等,管理者再有能力,如果存在利益衝突損害投資者利益,也不過是“流氓有文化”,比如應該看是否有很好的避免利益衝突機制等。“鼓勵信用文化是對的,也很重要,但是光靠這些是不行的,沒有約束機制、沒有法律約束是不行的。”

宏觀經濟影響也被不少與會人士提及。恆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一指出,當前全球經濟正面臨顯著的分化趨勢。宏觀經濟方面,由於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和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與中國產業鏈緊密相關的國家面臨一定經濟壓力。與此同時,結合美國的通脹和利率走勢判斷,未來美聯儲可能會加速降息。美聯儲的降息預期不僅會影響美元流動性,還可能導致資本市場的波動。

而受到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政策調整、地緣政治和投資者風險偏好等多重因素影響,“資產荒”局面或還將持續。“經濟增速放緩或不確定性增加,會導致企業利潤增長受限、信用風險增加,從而影響股票、企業債等資產的吸引力和回報率。”閆文濤分析稱,在政策與監管方面,監管部門對原有的一些不規範現象(主要是金融領域)加強了監管約束,短期內會形成優質合規產品供應減少的結構性失衡狀態,加劇“資產荒”現象。

機構需提升多元資產配置、技術創新能力

將時間線拉長來看,每一輪“資產荒”都會推動市場去發掘“新的”資產。近年隨着固定收益產品下滑,很多機構已將目光瞄準VC、大宗商品和另類投資等。今年上半年,避險成爲主旋律,黃金、煤炭等資源品和高股息資產均上漲。

下一步機構如何發力?閆文濤認爲,投資機構必須轉變思路,提升風險管理、多資產和全球資產配置、技術創新與資源整合等多方面能力,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其中在技術創新與資源整合方面,他談到,利用新一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投資決策的效率和精準度,可以更準確地識別市場趨勢,發現投資機會,同時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隨着金融產業的細分化與專業化,單一資質的機構很難全面掌握市場動向與供需資源,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與資產管理機構、投資銀行、研究院所等專業機構合作,利用其不同的專業知識和資源,合作開發新的投資產品,拓展投資領域。

當前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關鍵能力涌現,大模型已成爲金融機構場景落地的錨點。談及大模型和科技將成爲財富和資產管理投入的方向,大模型如何產生價值時,國聯證券資產配置部行政負責人程棵表示,大模型不可或缺,未來會比大數據走得更遠,因爲負債端可以解決更多問題,增強了連接的深度,應用場景也比較多。不過要注意的是,當前大部分資產不透明,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直接用大模型問題會比較大。

程棵還提到,前幾年基金火熱時,部分明星經理被冠以“天才少年”等光環,現在只說人設基本不會獲得理想募資了,最近三年脫穎而出的基金經理普遍擅長“做解釋”,即不只是能找到好的資產讓投資者掙到錢,事前的投資邏輯、賽道也能講清楚,這一點也很重要。

張一建議投資者,在當前環境下,應更加關注短期債券、黃金以及啞鈴類股票,特別是在防守型投資策略中,這些資產配置因其相對的穩健性和潛在的抗風險能力,具有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