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多次喊話,防範債市形成單邊預期

央行接連喊話“控場”,債市博弈持續進行。

8月14日,國債期貨全線收漲,其中30年期主力合約漲0.69%,早盤一度漲近1%,10年期主力合約漲0.17%。銀行間主要利率債收益率普遍下行,其中30年期國債活躍券“23附息國債23”收益率下行1.0BP,10年期國債活躍券“24附息國債11”收益率下行2.25BP。

不過,回看過去一週,中長期國債收益率曲線整體呈現陡峭化上移,回調幅度可觀,今年以來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的局面出現緩和。

一位市場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今年以來我國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央行“苦口婆心”多次警示債市風險。近期政府債券發行明顯加快,市場上短期博弈炒作的行爲也在減少,這些都表明債券市場供求有望進一步趨於均衡,金融管理部門輪番提示風險起到了效果。

記者採訪獲悉,近期央行頻向市場喊話,主要目的並非打壓債市,政策意圖更多是避免市場形成單邊預期,進而引發系統性風險。這與作爲實體經濟重要融資渠道的債市規範和發展是相互促進、並不矛盾的。

多空雙方反覆拉扯

在8月13日國債收益率集體小幅下行後,14日債市延續了上日行情。7月金融數據不及預期及當日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放量繼續助力債市做多熱情,現券期貨整體走強。

拉長時間來看,2023年以來長債收益率已下行60BP,一度呈現單邊市場行情,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還出現了一些槓桿交易。

年初至今,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累計漲超10%,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累計漲近3%。

從8月情況來看,債市多空雙方反覆拉扯,在長端利率創新低之際,大行賣債觸發收益率快速回調。

5日,10年期和30年期國債收益率盤中分別跌破2.1%、2.3%關鍵點位,創下歷史新低,但尾盤上演“V”形反轉,逆轉全天走勢。

8日,在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連出調查通報的警示下,債市整體大幅轉弱。當日銀行間主要利率債收益率普遍大幅上行,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3.96BP;國債期貨各期限主力合約全線收跌,10年期主力合約跌0.27%。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爲,這反映出在低利率環境下,債市行情的脆弱性。觸發債市回調的因素包括機構行爲、監管引導以及基本面數據。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爲,國債收益率今年的走勢是由基本面預期相對悲觀、風險偏好低迷、“資產荒”共同推升的。

綜合市場分析來看,當前宏觀經濟延續弱修復態勢,基本面對債市形成支撐,央行降息組合拳推動廣譜利率進一步下行,疊加“資產荒”邏輯持續深化,長端利率下探,市場做多情緒仍在。

“我國經濟總體仍將維持較快增長,通脹也有望呈溫和回升態勢,此前長債收益率過低,市場預期與經濟基本面存在一定偏離。”上述市場專家表示,近期長債收益率向合理水平回升,有助於保持正常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防範形成“收益率下行—經濟預期轉弱—收益率繼續下行”的負向循環,也可避免弱預期自我實現的風險。

防止形成單邊預期

事實上,央行多次“喊話”向市場提示長債利率風險,其政策意圖就是從宏觀審慎角度出發,持續關注並提示債券市場風險,以防止形成單邊預期並不斷強化。

從系統性風險角度來說,長債收益率單邊下行會積累較大的金融風險,一旦市場轉向,槓桿倉位快速平倉會加劇市場螺旋下行,還可能向其他金融市場傳染,產生系統性風險。

有市場分析認爲,美國硅谷銀行風險事件就是啓示,央行要從宏觀審慎角度出發,持續關注市場運行情況,爲防範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及時提示風險,阻斷單邊行情放大風險。

對投資者而言,也要審慎評估債券市場風險和收益。2022年銀行理財贖回潮一度反映出投資者對債券市場投資風險認知不足。

一位業內專家認爲,債市投資者在自主決策的同時,也要有自擔風險的意識,債券價格不會只漲不跌,要謹慎評估風險;而且,債市投資如果出現單邊一致行爲,趨勢變化後可能帶來外溢性影響,蘊含系統性風險。債券投資要採取理性穩健的投資策略,避免投資行爲過度短期化、追高炒作、盲目跟風。債券市場是存在利率風險的,債市投資不意味着一定能實現穩定的預期收益,在自主投資決策時,要有買者風險自負的意識。

機構投資者更要時刻警惕期限和資產負債錯配風險。上述市場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長期限債券久期較長,對利率波動更爲敏感。理財資管等產品大量增持長債,既有資產配置的需要,背後也有博弈央行降息預期落地、炒作獲利的想法。

業內人士還指出,機構投資者都寄希望於在價格高位能夠脫手短期買入的長債,實際上在趨同性交易中很難實現,一旦價格大幅逆轉,機構手中已持倉的大量長債是難以短期內在市場上以合理價格出手的。

貨幣政策寬鬆底色未變

回顧今年以來,央行從在各種場合和報告中提示長債風險,到宣佈將在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以及開展臨時正逆回購操作等,動作可謂頻仍。

4月以來,央行就不斷提示長債利率過低可能蘊含風險。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當前特別是要關注一些非銀主體大量持有中長期債券的期限錯配和利率風險,保持正常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保持市場對投資的正向激勵作用。

7月,央行宣佈已與部分銀行簽訂國債借入協議,後又公佈對於出售中長期債券的銀行,階段性減免中期借貸便利(MLF)質押品。並稱,必要時將擇機在公開市場賣出,平衡債市供求,校正和阻斷金融市場風險的累積。

7月8日,央行發佈公告稱,從即日起,將視情況在工作日16時至16時20分開展臨時正回購或臨時逆回購操作。

8月9日,央行發佈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其中以專欄方式介紹了資管產品淨值化機制對公衆投資者的影響。對於國債收益率,央行繼續強調“加強市場預期引導,關注經濟回升過程中,長期債券收益率的變化”,並提出“對金融機構持有債券資產的風險敞口開展壓力測試,防範利率風險”,強化從機構監管入手,提前預防風險。

市場專家表示,目前來看金融管理部門輪番提示風險起到了效果。而市場也在關注當前債市調整是否到位,以及後續央行將如何進一步操作。

在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看來,未來不排除會繼續運用預期管理、窗口指導、買賣國債、監管約束等方式來降低利率風險,及時校正和阻斷金融市場風險的累積,防止利率的單邊預期進一步強化,形成如硅谷銀行的潛在風險。

民生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譚逸鳴表示,當前市場博弈的核心邏輯或仍在於央行態度以及後續操作下資金面的變化,不論是大行賣債、交易商協會提示國債交易違規行爲,還是央行可能的借券賣債操作,在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之下,都旨在穩定長端利率,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而非形成趨勢性逆轉,更多體現的是信號意義和預期引導,以時間換空間,等待與財政配合的時間點。

明明也認爲,近期監管部門舉動更多是出於“防風險”目的,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偏寬鬆的底色並未改變。預計政府債發行將顯著提速,降準的可能性正在提升,降準釋放中長期流動性可以支持國債、地方債發行,避免財政供給對市場造成過大的衝擊並擡升政府融資成本。同時,也可以提振投資者信心,從而穩定資本市場,尤其是權益市場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