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帶路 重回臺中禁書禁地

作家楊渡細數少時禁書經驗,認爲臺灣缺了一隻左眼,造成強烈的孤兒感。(郭吉銓攝)

「剛被禁了,要不要?」彷彿通關密語般地穿越進入看似幽微的禁書「古靈閣」,如今回看那段「愈查愈要看,愈禁就愈想看」的「黃金歲月」,作家楊渡笑稱:「擁抱禁忌之愛的熱情,那真是閱讀最美好的年代。」面對近日文化部對陸書進行審查,一股「禁書年代要重來」的激越感亦正在重溫

楊渡猶記16歲還就讀臺中一中時,買了第一本禁書、李敖傳統下的獨白》,在書店徘徊1個多小時才趁人少時低聲詢問老闆,雖然紙張印刷簡陋,油墨還會印在手上,但回憶起來「第一次看禁書的感覺,和第一次跟女生幽會沒有兩樣」;在臺中福音舊書攤則找到柏楊異域》、郭良蕙心鎖》、D.H.勞倫斯查泰萊夫人情人》,乃至全本金瓶梅》。

楊渡指出,臺中自日據時期便是抗日的文化思想中心,且臺中士紳文化底蘊甚深卻不露聲色,國民政府臺後也有不少文化人如楊念慈楚卿都在臺中,因此臺中保留了臺北看不到的文脈

戒嚴、禁書的時代,「禁書也是一種知識的壟斷」,擁有者三不五時引用兩句像是炫耀擁有《九陰真經》,反觀今日陸書審查,楊渡指:「資訊會通過更多管道影響臺灣,尤其消費文化和影音。」真要杜絕所謂「大外宣」,楊渡直言「作用不大」。

從當年在舊書攤買到陳映真《將軍族》,在禁書中看見刻畫理想主義青年的小說家,到日後成爲黨外雜誌大地生活編輯的楊渡,在被監聽的年代,約作者見面交稿,迂迴地只約「喝一杯吧」。「禁忌之愛、叛逆的結合,更爲深刻」回憶起對陳映真的認同,楊渡說:「也許就在看禁書的在那一瞬間,便已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