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崇左:守護好白頭葉猴最後的家園

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板利片區拇指山下,10多隻白頭葉猴歡快地吃着嫩葉,悠然自得。作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葉猴2012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爲極度瀕危物種。

“守護好白頭葉猴最後的家園,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已成爲崇左歷屆黨委政府幹部羣衆的共識。”崇左市委書記劉有明說,崇左走出一條“生態受保護、羣衆得實惠”的路子,白頭葉猴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300多隻增加到目前的1200多隻。

五級共管合力守望

“廣西崇左是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認爲是它們在地球上最後的棲息地。”從事白頭葉猴研究已有30個年頭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乘明說。

過去,當地人一直把白頭葉猴稱作“白頭烏猿”。直到20世紀50年代,我國科學家譚邦傑根據它們與黑葉猴相近的體型、體態和獨特的體色,纔將其命名爲白頭葉猴,這也是第一次由中國學者命名的靈長類動物。

“因人類活動擴張導致猴羣棲息地破碎化及捕獵等原因,20世紀80年代,崇左白頭葉猴僅剩300多隻。”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吳堅寶說。

爲拯救瀕臨滅絕的白頭葉猴,20世紀80年代起,崇左專門設立了白頭葉猴保護機構,建立保護區,着手保護猴羣的棲息地。

2012年,白頭葉猴保護區晉升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板利、岜盆、馱逐、大陵四個片區組成,總面積2.5萬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爲白頭葉猴等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喀斯特石山森林生態系統。

“崇左進一步明確市、縣、鄉、村、屯五級以及林業、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8個部門監管責任,構建五級共管機制,同時起草白頭葉猴保護條例。”吳堅寶說,中央和自治區財政先後劃撥資金1000多萬元,用於白頭葉猴保護區日常管護、生態恢復、保護設施等建設。

管護結合傾力關愛

“我爲你翻山越嶺,卻無心看風景……”蒙育寧很喜歡這句歌詞,“這是我工作的真實寫照”。作爲廣西岜盆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爲看護白頭葉猴,他已堅守在深山老林16年。

同蒙育寧一樣,片區保護站站長吳世軍8年前從部隊轉業後,來到偏僻山間做一名白頭葉猴守護者,過起了“荒野人生”。

“守護白頭葉猴的日子雖然孤獨而寂寞,但與猴羣相處久了也很有趣。”吳世軍說,他和同事每天對猴山進行24小時監控,經常背上軌跡儀、單反相機、望遠鏡等沉重設備跟隨猴羣遷徙跋涉,清點種羣數量,“像關愛孩子般記錄着白頭葉猴的點點滴滴”。

“我們實現了保護管理常態化。”吳堅寶告訴記者,保護區涉及崇左市4個縣,區域面積大、範圍廣,他們把各區域管護責任落實到16名專職人員身上,要求每週巡護不少於3次。

保護區內,農田和道路把各片區分割得破碎分散。爲築牢保護屏障,崇左市在保護區一線建成4個管理站、7個管護點,完善界碑界樁標識標牌等保護宣傳設施。保護區內,建成覆蓋面積約5平方公里、可全天候監測20多個重點猴羣的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大大提高了監測效率。

“結合人工巡護、紅外相機、無人機等,目前我們已繪製保護區全部130多個猴羣的分佈圖,建立每個猴羣的動態變化檔案。”吳堅寶說,通過監測還發現併成功處置多起異常事件。

板利片區的白頭葉猴經常要穿越國道,進行猴羣遷徙交流。爲了確保安全,今年7月,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板利片區內,橫跨322國道的白頭葉猴生態廊道正式聯通,成爲我國首個靈長類動物生態廊道。

針對白頭葉猴棲息地破碎化、基因交流不暢等問題,崇左系統實施白頭葉猴棲息地恢復工程飲水工程。目前,已修復棲息地300多畝,修建兩處白頭葉猴飲水源、4個飲水點,有效緩解白頭葉猴食源短缺、旱季飲水難等問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位於保護區內的板利鄉那弄下屯,科普宣教室、觀猴亭、科普長廊等一應俱全。“這些年,屯裡發生不小變化,現在到屯裡參觀白頭葉猴,成爲衆多市民週末近郊遊的首選之地。”屯長樑國深說。

1996年,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來到崇左研究白頭葉猴。面對自然資源匱乏、人們生活貧困等情況,他決定首先幫助當地村民改善生活,進而挽救瀕臨滅絕的白頭葉猴。

之後,崇左先後投入數千萬元資金,改善保護區附近村子的生態環境,修沼氣池、辦學校、資助貧困學生上學、普及衛生知識、投資醫療設施等。

崇左還徵用農民的甘蔗地,種植白頭葉猴食源植物,用恢復造林的方式緩解棲息地孤島化,避免其基因交流阻礙導致種羣退化。

爲助力脫貧攻堅,崇左在白頭葉猴保護區外圍,建成國家4A級白頭葉猴生態旅遊區,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與此同時,崇左推出“探尋白頭葉猴、參觀白頭葉猴館、聆聽白頭葉猴大講堂、遊覽白頭葉猴科普長廊、參與白頭葉猴演出、爲白頭葉猴種下幸福樹”生態旅遊路線,並配備專業的科普宣傳隊伍,形成以白頭葉猴爲核心的生態科普體系。

如今,白頭葉猴的“招牌”越來越亮。從2004年開始,白頭葉猴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世界體操錦標賽以及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中被當作吉祥物原型。(周仕興 陸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