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經濟雙城記:深圳爲何後來居上?
深圳特區建立之初的1980年,它還是一個GDP僅有2.7億、常住人口只有33萬的小漁村,而同年廣州已經是坐擁GDP57億、人口超500萬的大城市,就算過了10年,1990年深圳GDP也僅有171億、常住人口爲167萬,而廣州那時GDP已達319億、人口590萬,似乎差距依然很大。
而且廣州還是有很多優勢——千年商都、廣東省府、高校衆多、地緣遼闊等,一直到2000年,深圳與廣州之間,也還有一定的差距,人們心裡的排名依然是北上廣,深圳還沒進入到超大城市的行列。
而之後持續了15年的時間,廣州依然領先於深圳——儘管接近,卻從沒超越。
所以,當2016年深圳突然超越廣州時,廣州人包括非廣州人多少有些意外的,似乎感到突然就超越了,心裡一時還不好接受。
如今,深圳可以說已經駟馬難追了,廣州跟它的差距越拉越大,下面是2022年深圳與廣州主要數據對比盤點圖,無論GDP總額、人均GDP、財政收入、稅收、上市公司數量等都全面碾壓廣州,只有城市面積、高校數量、三甲醫院數量等幾個指標不如廣州。
廣州應該現實地承認差距。
也許在大多數人眼裡,深圳超越廣州是遲早的事,畢竟,深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應該”超越啊!
是的,看起來是理所當然,可究竟爲什麼廣州就比不過深圳了呢?到底哪裡比深圳差了?這可是個大課題啊,還有點敏感,且答案似乎早在人心中——深圳就是政策好啊!
我卻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政策好是一個方面,我認爲還不是主要原因,在此想跟大家探討一下。雖然本人只是一個廣州普通市民,但在廣州居住了整37年,是一個軟件公司的董事長,紮根廣州經營超過35年,走遍全國各地,因此有一些直接的“體感”,有些思考,當然並非專業搞研究的,資料會欠缺,也許有失偏頗,也算是一家之言,供大家茶餘飯後做談資。
我認爲深圳的最大優勢並非政策優越——這隻能算其一,要知道當年批准的特區有四個,都享受差不多的政策,但出類拔萃的卻只有深圳一個;
在全國享受副省級待遇的計劃單列市大連、寧波、廈門、青島和深圳中,也只有深圳一個GDP能超越省城;
而在近些年設立的自由貿易區中,也鮮有脫穎而出的,包括海南,作爲自由貿易島,其政策比當年深圳還要好,也難有大的起色。可見,僅靠政策,也不是“必然”就能做好的。
| 廣州、深圳、香港的GDP與人口變化對比表
那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爲,在前期,香港迴歸以前,最重要的是與富鄰居香港爲鄰,獲得了巨大紅利,香港的產業轉移,最先承接的就是深圳,然後是東莞,加上進出口國際貿易的得天獨厚條件,使得深圳有了極好的起步優勢,遠非其他地區所能比的。
像廈門,跟我國臺灣有大海相隔,加上政治上的隔閡,難以產生特別好的促進作用,因此跟深圳沒法相比,儘管起步條件遠比深圳好,但僅用不到十年時間就落後於深圳了;
而珠海雖然跟澳門相鄰,但體量太小,因此更是相距甚遠,汕頭更不利,沒有可比性。可見在開始階段,有個富鄰居是極其重要的,決定了今後的發展格局。
就算到了今天,我們也看到凡是跟富裕地區靠得近的,發展就會更好些,遠離經濟中心的地方,哪怕政策傾斜,都遠沒地緣那麼重要,比如西北跟華東就沒法比,而且可以預見,今後幾十年的格局也不會改變;而安徽毗鄰長三角,成爲近些年來崛起的新星,蘇州緊靠上海,成爲排名第一的地級市。
除了毗鄰香港,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外來人口占比大,也是深圳發展快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外來人口中的年齡結構、素質能力都有很大優勢,這是國內其他任何城市不能比的。
我們看到,1980年深圳常住人口33萬,到2000年增長到701萬,淨增近670萬,而廣州1980年是450萬左右,2000年爲994萬,才增長了550萬左右;再到2010年,深圳增加到1037萬,30年淨增1004萬,廣州則爲1271萬,淨增僅821萬。
而且要知道,深圳增加的是全國各地的外來人,而廣州增加的是本省人爲主。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深圳年輕人明顯居多(60歲以上佔5.36%,廣州爲11.41%),城鎮人口占絕大多數(99.54%,廣州爲13.81%),教育程度則相當,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均爲500萬人左右。可見,儘管人口數量相當,但有創造力的人口卻有差別,深圳15-60歲的城鎮人口有1390萬,而廣州才1200萬。
不僅如此,俗話說,“不是猛龍不過江”,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匯聚深圳,大家心目中的城市定位也是改革開放前沿城市,機會多,是“宜業”的地方,目的性也比較明確,就是來創業或者“搞錢”的;
廣州是老牌大都市,給人印象是“宜居”,所謂“吃在廣州”,本地人不那麼愛折騰,往往隨遇而安,外來的又以本省人爲主(具體數字沒有,憑體感),所以城市氛圍也不一樣,節奏感明顯不同,深圳講的是“時間就是生命”,廣州則更願意享受“吃喝玩樂”,活在當下;
另外,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是大家的深圳,人人都不覺得是“外地人”,講的都是普通話,更加願意以深圳爲家,而廣州則不一樣,尤其是早期的時候,本地人和外地人區別還是明顯的,甚至曾經給外省人“撈佬”等帶有歧視性的外號。儘管廣州已經算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但對外地人而言畢竟還是有些陌生感,加上講粵語爲主,外地人融入度肯定沒有深圳那麼好,這對創業、發展還是有較大影響的。
從全國來看,凡是外來人口多的城市,往往發展都不差——人往高處走,機會在哪裡,人就流到哪裡,比如蘇州、上海、東莞等城市都是外來人口占比位居前列的城市,經濟發展都不錯。
而從世界範圍看,也是經濟發達的城市移民人口較多,美國就是最典型的移民國家,美國硅谷、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都是移民城市。
相信大家都會認同,移民羣體更有進取心,更不安於現狀,更願意折騰,更願意冒風險,思想也更加開放,對人也更有包容心,當然也更能吃苦,抗壓性更強,加上移民過來牽掛較少,可以更加專注於事業,所有這些特質,都是對創業、開拓更有幫助,因此當外來人聚集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推動力,讓這個地區充滿活力,從而實現高速發展。
當然,當地政府的決策也會有差異,尤其是產業的選擇上,也是造成廣州、深圳的發展差異的主要因素。
廣州以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和政府引導爲特點,重點發展汽車製造、石油化工和電子信息製造三大優勢工業產業,特別是汽車製造業,廣州汽車集團(廣汽集團)與多家國際知名品牌合作成爲其支柱產業,而著名民企難尋蹤影,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會較重,市場化力量不如深圳;
而深圳則以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新創業氛圍爲顯著特徵,政府引導、市場內生驅動爲主,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爲基礎,以現代服務業爲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業成爲深圳的第一經濟增長點,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尤爲突出,而且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吸引了衆多高科技企業和優秀人才。
華爲、騰訊、比亞迪、大疆等一大批全國乃至世界赫赫有名的科技巨頭均誕生於此(創始人均爲外地人,除馬化騰外,都是外省人),推動了深圳電子信息製造業的快速發展。
就營商環境而言,人們肯定會覺得深圳優於廣州,而我從自己的感受而言,似乎覺察不到有多大差別,在廣州經營企業三十多年,坦白說,感覺政府並沒有影響和阻礙我們的發展,有關政策也是落實到位的,比如高新企業、重軟企業,稅收優惠已經很好地體現了,就我們這個小產業而言,廣州遠比深圳發展要好,因此我不認爲兩地在這方面有多大差距。
深圳有深交所,這倒是對金融發展具有明顯的幫助,廣州沒法比,造成上市企業數量、金融發展的巨大差距;還有就是財政上繳機制上,廣州也處在劣勢,深圳作爲“計劃單列市”,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直接上交給中央政府,剩餘部分則用於自身的發展和建設,這給予了深圳更大的財政自主權。
相比之下,廣州的財政收入需要分配給多個層級,包括上交給中央政府和廣東省政府的部分,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廣州在自身經濟建設和創新發展上的投入,不過在財政收入上,深圳是明顯高於廣州的,即便都不上交,廣州也比不過深圳。
綜上所述,我還是認爲深圳地緣優勢和外來人口占比對其發展起到最重要作用,也是經濟發展能超越廣州的最主要因素。
爲此,對於廣州而言,一方面要接受現實,另一方面也要補短板,強優勢,力爭在後續發展中差距不被擴大,形成自己的特色,保住國內一線城市的地位。
具體來說,廣州可以進一步制定吸引外來人口的政策,最大限度吸引他們過來,在經濟下行時期,創業機會減少,人們也被卷怕了,當下可能更願意到幸福感強的城市來生活,而廣州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加上廣州地域比深圳大得多(注:廣州7434平方公里;深圳1997.47平方公里),房價比深圳便宜得多,可謂“宜居宜業”,可以在這方面做文章,相信還有潛力。
只要外來人口多了,人才也會多,自然創造力也會更強,城市更有活力。
No.5857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南人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