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觀察 | 國際貿易逆風之下,新能源車出海如何破局求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新能源車出海依舊風起雲涌。“不出海就出局”已經成爲各大車企的共識,時間來到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早已不是“是否要走出去”,而是“重重阻力下如何找到出海的新解法”。
貿易壁壘、市場放緩、地緣風險,是近年車企佈局海外經常提及的關鍵詞,但“走出去”是進階全球化車企的必經之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乘用車出口363.3萬輛,同比增長28%,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92.8萬輛,佔乘用車出口比重約四分之一。
出海征程如“冰與火之歌”,國內車企如何尋找破局新路?第136屆廣交會上,參展車企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幾年前,我們推出第一臺新能源乘用車時,就把重心更多放在了海外銷售上,”開沃新能源汽車海外業務中心副總經理張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當時開沃發佈的是中型SUV車型,但充分意識到國內汽車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後,還是選擇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向海外市場。
最開始,開沃汽車選擇打入的是歐洲市場。歐洲作爲全球傳統車企的大本營,外部車企要打入歐洲並不容易,但張飛向記者解釋,2021年開沃進入歐洲時,當地市場可以說還是一個藍海,歐洲車企還走傳統燃油車的路線,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則稱得上一個差異化的產品。而且,新能源汽車比較看重充電樁等基礎設施配套,那麼除了中國以外,基礎設施最爲完善、綠色轉型意願最爲強烈的就是歐洲,所以開沃認爲佈局歐洲是有相當大機遇的。
不過,時移世易,這兩年車企發現掘金歐洲沒那麼容易了。“歐洲傳統車企也在加快新能源轉型,搶灘歐洲的國產車企也在迅速增多,現在的歐洲市場已經不是幾年前的藍海了,”張飛感慨。
更讓車企感到闖歐不易的,則是歐盟醞釀中的對華電動車加徵關稅案。張飛表示,雖然現在中歐雙方還在談判,但如果歐盟最後在10%汽車進口稅的基礎上再加徵30%多的反補貼稅,那車企的進口關稅就會達到40%以上,因爲開沃主要做中端、經濟型新能源車,對車企的衝擊是非常大。高關稅會極大壓低利潤空間,“無論是我們在歐洲的經銷商,還是車企本身,盈利都會變得很困難。”
實際上,決定對新能源汽車加徵關稅、築起貿易壁壘的不止歐洲。
今年夏天,美國、加拿大相繼宣佈對華電動車加徵100%的進口關稅。巴西作爲中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市場,2015年以來對新能源車進口有着關稅減免的政策,但今年開始也宣佈對新能源車進口實施階梯稅率。土耳其也在近兩年接連加稅,施加一系列非關稅壁壘。
貿易保護主義的擡頭爲汽車出口帶來挑戰,動盪的地緣局勢也爲車企出海平添幾重不確定性。
“金彭自2004年就開始從事輕型新能源出行產品,目前的產品序列有電動三輪車、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等交通工具,也有電機、電控等零部件產品。今年以來,紅海危機、巴以衝突等國際局勢風波不斷,給我們的出口帶來不小影響。港口、物流、運價都會因爲這些意料不到的事件受到波及,也影響我們和海外客戶的溝通和交付。”江蘇金彭集團海外品牌負責人侯大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傳統的整車出口正在遭受越來越多的現實阻力,這也意味着車企到了需要真正佈局海外的時候。
過去,每每提及海外建廠,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計算成本——建廠前期在土地、廠房、產線設備就要投入巨資;海外供應鏈不完善,採購零部件也要花費額外的物流成本;而在投產後,海外的用工成本、生產效率對比國內都有很明顯的短板。
但當整車出口愈發難以爲繼,赴海外建廠已是一種順勢而爲。
在廣交會上,廣汽集團向媒體介紹,廣汽國際已形成整車出口+現地化運營“兩條腿走路”的模式。一方面,廣汽目前已設立廣汽國際(香港)、中東分公司、墨西哥公司等境外分支機構,及時研判海外政治、經濟形勢變化,靈活調整應對策略。另一方面,廣汽國際也積極在海外推動本地化生產落地,在非洲、東南亞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多家組裝工廠,其中尼日利亞、突尼斯已實現首批車輛下線交付;廣汽首個CKD(全散件組裝)工廠也於今年4月在馬來西亞建成投產;廣汽埃安泰國智能工廠在泰國羅勇府於今年7月正式竣工投產。
(廣汽集團在第136屆廣交會上展出的汽車。 記者賴鎮桃/攝)
而爲了降低龐大的建廠成本投入,與當地車廠合作生產,是較爲普遍的應變之舉。
張飛告訴記者,歐盟加徵關稅是一個潛在大勢,開沃汽車也在調整出海戰略,整體方向上就是從整車出口轉向SKD(半散件組裝)模式,尋找當地合作伙伴共建產能和供應鏈,這樣既能減少完全自建工廠的成本投入、利用當地合作伙伴的供應鏈和銷售渠道,也能減輕單純依靠整車出口的壓力,帶動當地就業,得到當地政府和民衆的支持。
而在出海建廠的選址上,一些“中轉國家”是近年受關注度較高的區域。
侯大富表示,金彭最開始通過發展經銷商的模式拓展海外市場,近年意識到在海外建立“中轉點”可以解決很多國際貨物運輸的風險問題,所以公司在烏茲別克斯坦正準備建設工廠和產線,泰國工廠也在選址過程中,但受到當地政策的限制,只能採取合作建廠的模式。
“自建產線的投入確實不小,但也是品牌出海所必需的,”侯大富說。
在廣交會展出的電動汽車前,來自墨西哥的採購商Luis Gerardo熱情地舉起手機和講解人員自拍合影。參展期間,他還到戶外試駕了一番,問及感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感覺很好,是一次不錯的體驗,價格也適中。我在墨西哥一家工廠工作,工人在城市裡通勤,有這些電動車會非常方便。”
Luis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之前他開過豐田、寶馬、雪佛蘭等品牌的汽車,但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看到這裡展出的汽車後,對中國新能源車的技術感到驚歎。如果更多中國電動車能進入墨西哥,對本地人的出行來說是一個好事。
而儘管電動車對基礎設施的配套有一定要求,但Luis表示不太擔心充電和續航問題。“墨西哥的電力配套能滿足電動車充電的需求,只要在家裡充一次電,在城市裡跑一百多兩百公里完全不是問題,而且不用汽油可以節省不少費用。”他迴應道。
像墨西哥這樣的新興市場,近年正成爲國內車企出海的新大陸。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在《2024年9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中指出,2024年1-8月中國新能源車出口較好,在南美和東南亞市場表現很好,非洲等市場也有恢復,這也是中國產業鏈強大,形成較強的國內市場和出口的雙增長。
成都中鑫海實業集團是四川第一批拿到汽車出口資質的公司,主要從事汽車及零部件進出口貿易和4S店服務,公司執行董事楊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鑫海的出口貿易最初面向中亞、俄羅斯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近年也在拓展非洲、南美洲的市場,尤其近年中非關係持續升溫,非洲是公司非常看好的增量市場,今年車交會上就接待了100多組非洲的客戶。最近在廣交會參展,來訪的南美、中東客戶也很多。
張飛表示,面對潛在的貿易壁壘,開沃也在加快多元化佈局,在歐洲上線新車型繼續深耕當地市場的同時,也在加大對南美、東南亞市場的開發。而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開沃也會發揮和創維集團的協同優勢,在中東、北非這些光照充足、土地價格便宜的地區,推出光儲充一體化方案來爲新能源車補能,對當地消費者來說更有助於節能降本。
在與廣交會不少車企的對話中可以發現,電動車出海的本地化,已經不侷限於在當地生產建廠那麼簡單,而是在車型設計、功能等許多細節上都融入對本地人需求的關照。
侯大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金彭的業務經理會在當地考察需求,根據應用場景微調功能設計,比如發展中國家很多道路是非鋪裝路面,那麼金彭在當地的電動車產品會在減震上做改動;一些地區的消費者有比較多拉貨物的需求,金彭也會在承重上做調整。簡而言之,就是在全球統一的品牌識別、VI系統基礎上,根據各地的應用場景、應用人羣做本地化運營。
而在廣汽的展位,現場的工作人員也指着一輛亮橙色的緊湊型SUV向記者介紹,這是明年即將在歐洲登陸上線的AION V,也是廣汽首款歐洲戰略車型,目前也在巴黎車展首次亮相。考慮到歐洲用戶習慣與中國用戶會有較大差距,法規也有區別,AION V在設計之初,額外增加了一些成本投入,包括更高的數據和智能化安全要求、車身結構等方面的改進等。
楊姍坦言,確實要承認,現在不論海內外,汽車行業的競爭都很激烈,業內人普遍倍感壓力。但她依然對市場開拓充滿信心,在她看來,除了做好最基本的汽車銷售,在海外本地市場的精耕細作很重要,一方面是和當地經銷商、合作伙伴建立強有力的合作,另一方面中鑫海也會派工人出海,在客戶管理、售後維修等全方位提供優質服務,而不僅停留在賣車,“潛力市場無處不在,就看我們怎樣精耕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