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綠色貿易新規則下,廣東新型儲能產業競爭力如何提升?| 儲能觀察室①
編者按:
隨着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儲能技術成爲連接可再生能源發展與電網現代化的關鍵紐帶。近年來,中國儲能裝機規模迅速擴大,已成爲全球儲能市場的重要力量。
但新型儲能在蓬勃發展的進程中,涌現出很多問題。從產業角度來看,新型儲能技術如何助力地方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儲能電池企業又如何應對國際合規和市場競爭的挑戰?電力系統方面,新型儲能如何助力電力系統轉型?新型儲能如何更好成爲未來新型電力系統的壓艙石?
爲了探討這些與新型儲能發展有關的問題,界面新聞工業組與綠色和平地方氣候行動力項目組合作欄目,特邀請行業核心專家和學者撰稿,深入探討儲能技術的發展現狀和未來方向。
近年來,歐美頻繁出臺法案,通過產業政策、技術標準、碳邊境調節機制等形式設置新型國際貿易規則,《新電池法》、《削減通脹法案》、《歐盟可持續和循環紡織品戰略》、《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等已經引發國內外高度關注。
儲能作爲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爲各國能源產業變革的重點之一,是國際綠色貿易新規管理的重點領域。
新型儲能是廣東省“製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國際新型綠色貿易規則對廣東新型儲能產業的影響是多層次的,既有現有產業與新規則在“磨合期”的短期博弈,也給予了廣東省佈局未來產業的“新風口”。以國際新型綠色貿易規則爲契機,促進新型儲能全產業鏈集聚化發展、多維度技術創新和多場景融合應用,着力提升新型儲能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經濟性,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正當其時。
優勢與基礎
廣東省是國內儲能產業發展最早、產業覆蓋最全、最成熟的地區,覆蓋了儲能電池材料製備、電芯和電池封裝、儲能變流器、儲能系統集成和電池回收利用全產業鏈,是中國儲能電池產業配套最全的地區。
廣東儲能電池出貨量、整體技術研發及裝備製造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產能和產品競爭力在全球處於第一梯隊。2023年,廣東鋰電池產業鏈企業超過1100家,生產企業超過300家。
根據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廣東新型儲能在建項目100個、總投資2290億元,肇慶寧德時代(300750.SZ)二階段工程等項目動工建設,佛山寶塘新型儲能電站建成投運、是中國一次性建成最大的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新型儲能電站裝機規模突破160萬千瓦。
據廣東省備案系統統計,2024年1月1日-2024年4月30日,備案的儲能項目數量達到387個,同比增長524%,其中工商業儲能佔4月總儲能備案的77.25%。2023年同期備案的儲能項目僅爲62個。
從出口規模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爲代表的“新三樣”出口快速增長,2023年廣東“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436.2億元,同比增長33.7%,其中鋰離子電池出口金額154.81億美元(約合1123億元人民幣),佔國內鋰離子電池出口總額的23.8%,排名全國第二。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目前全國唯一的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也已落戶廣州,致力於攻克“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超導儲能、儲熱、氫能”等五大領域十個方向本體技術,將突破解決新型儲能領域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建立從技術開發、轉移擴散到首次商業化應用的創新鏈條,聚力打造研發-測試-中試-實證爲一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儲能製造業創新高地。
計劃到2027年,廣東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與之配套的支持政策近期密集出臺,從發展目標、產業佈局、技術和產品重點、資金支持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指引。例如,給予新型儲能產業化單個項目不超過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支持;分別在珠三角、粵東西北地區佈局不同儲能產業集羣,以此爲抓手實現區域經濟深度鏈接,以產業鏈空間差異化佈局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儲能產業在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
歐盟《新電池法》下的“ 得” 與“ 失”
新型儲能是除抽水蓄能以外的儲能技術,包括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電磁儲能、熱(冷)儲能、氫(氨)儲能等,其中電化學儲能尤其是鋰離子電池儲能是目前技術成熟度和市場佔有率最高的類型。
2022年全球新型儲能累計裝機中,97%爲電化學儲能(其中鋰離子電池佔94.4%),未來隨着產業鏈成熟、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電化學儲能前景更爲廣闊。
歐盟是中國“新三樣”出口的主要地區,也是近年新型國際綠色貿易規則的策源地。2023年8月17日,歐盟《新電池法》(EU)2023/1542號法案正式生效,全文包括96條法規和14個附件,貫穿了生產、售賣和回收各個環節,涵蓋了電池的可持續性和安全性、標籤標記、電池護照、廢舊電池管理等系列要求,對廣東省鋰電池產業鏈、市場份額、經營業績、回收技術等方面都將產生深刻影響。
其中有三項規定影響最爲深遠,第一,要求電池碳足跡披露;第二,廢電池回收和新電池強制再生鉛、鈷、鋰和鎳的最低使用率;第三,電池出口必須持有電池護照。這三項規定關係到出口國的產業鏈碳排放計量、再生材料回收利用技術和工業數據信息安全。
對廣東而言,第一和第二項已具備一定基礎,在技術、標準、產業等方面有相對優勢,第三項是挑戰也是藉機擴展儲能產業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新契機。
廣東在碳足跡信息披露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電力碳排放因子與日本基本持平,具有相對優勢。
電池碳足跡信息披露有兩個關鍵點,一是電池全生命週期碳排放足跡計算,二是電池碳足跡信息披露。根據2024年4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發佈《2021年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2021年廣東電網平均電碳因子爲0.4715 kgCO2/kWh,與日本同期電碳因子0.461 kgCO2/kWh基本持平,具有相對競爭力,但仍然是歐盟同期電碳因子0.226 kgCO2/kWh的兩倍,相比美國、德國、韓國也超出不少,存在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在電池碳足跡信息披露方面,廣東已經於2022年啓動了產品碳足跡評價與標識認證工作,制定涵蓋石化化工、家電、電子、金屬製品、照明、造紙、紡織、食品、汽車等九個行業類別的產品碳足跡評價技術規範,以標識形式對外披露碳排放信息,爲電池企業合理合規的披露從採礦、生產到回收處理整個電池生命週期的碳足跡奠定了基礎。
歐盟《新電池法》要求實施嚴格的回收目標和電池的生命週期終端管理,包括強制回收率和新電池的最低再生含量。這將要求電池製造商調整其廢物管理實踐以符合歐盟標準。
廣東作爲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大省,動力蓄電池退役期相對較早,退役動力電池量和回收量遙遙領先其他省份,廢電池回收與綜合利用產業已有一定規模,歐盟《新電池法》有利於助推廣東儲能電池服務產業體系向縱深發展,成爲廣東現代服務業的頂流之一。
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聯盟發佈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產生退役動力電池4.2萬噸,佔全國總量的25%;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超過5萬噸,佔全國約1/4體量。
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匹配,廣東省/廣東企業在動力鋰電池回收服務網點規模在全國均位列榜首(1504個/1675個,截至2021年)。截至2023年11月,在工信部公佈的符合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156家企業名單(下稱白名單)中,廣東以20家白名單企業高居第一。
在技術層面,廣東目前部分新能源公司的鎳和鈷再生料比重已經能達到歐盟的要求,據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官網公佈的信息,其控股子公司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的鈷、鎳和錳的回收率最高可達99%,已成爲中國動力電池回收處理全流程的技術標杆。爲達到歐盟電池法規中規定的2027年回收率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產業體系基礎。
“電池護照”是業內被討論最多的一條規則,主要是“電池護照”需要公佈原材料來源、生產製造、技術路線、碳足跡、ESG 等信息,圍繞電池全生命週期質量、全生命週期碳排放開展管理,存在數據安全、技術安全、管理安全的風險。
此外,“電池護照”要求提供的一系列信息中,部分信息收集存在困難,比如,全國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尚未實現對產品類固體廢物信息的全品類全覆蓋,電池回收環節一些技術數據難以獲取,這對廣東乃至全國的電池企業來講都是全新挑戰。
提升國際競爭力,廣東如何發力?
產業競爭力是一個相對概念,在外部環境風雲變幻之際,所有產業都面臨着新規則、新要求帶來的發展衝擊,誰先適應誰就具有相對優勢。
在全球邁向近零排放的大背景下,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新興產業不斷涌現,與之相應的新技術、新標準、新規則層出不窮,以歐盟《新電池法》爲代表的國際綠色貿易新規則只是低碳經濟新賽道的冰山一角。
廣東是中國排名第一的經濟大省、第一外貿大省,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在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處於第一陣列,當國際貿易規則出現新變化、新要求,廣東經濟感受最早也最強烈。新型儲能是廣東省“製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技術和市場競爭力具有領先優勢,具備被打造爲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條件。
目前,歐盟《新電池法》已經實施,ISO組織正在積極推動動力電池標籤信息的國際標準落地,有兩份ISO標準提案均處於工作小組草案(WD)階段,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僅歐盟市場,全球儲能市場都將不得不面對國際綠色貿易新規則的約束,而對這些新規則的適應、參與、引領將成爲新型儲能產業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
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廣東新型儲能產業基礎好、技術強、產業體系更完善,“綠色”和“低碳”程度較高,但與《新電池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有些差距對廣東而言未必是“真”差距,比如,《新電池法》規定對具有外部存儲功能、容量超過2kWh的可充電工業電池的碳足跡,要在2033年才引入最大值要求。儘管目前廣東電力碳排放因子高出歐盟不少,但未來經過10年左右的減碳努力,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0%左右,屆時這項指標的差距會大幅縮小。
同時也要正視發展短板,比如,“電池護照”要求的數據缺省和產業鏈信息集成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更強產業競爭力,通過提高市場佔有率,擴大品牌影響力,提升全球話語權,從國際貿易規則的應對者逐漸成長爲規則的制定者。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基於廣東外購電佔比高、本地綠電生產佔比高的實際,率先對電池生產企業開展動態電力碳排放因子計量、大比例綠電精準調度試點。
隨着“雙碳”行動持續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不斷提高,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段發電電源結構差異越來越大,在電力碳排放覈算時,採取全國、區域及省級電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下稱靜態電碳因子)已經難以準確反映可再生能源電力上網電量實時變化下的電力碳排放量實際水平,造成電力用戶端的電力碳排放計量與實際有差距。
2021年起廣東電網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合作開展電力動態碳排放計量關鍵技術、裝置系統和技術標準相關合作研究,將碳排放與物理電力流結合,形成了完整的電力全環節動態排放因子(以下簡稱“動態電碳因子”)計算方法學和電力動態碳排放的計量表計、計量平臺以及相關技術標準,能夠獲取空間顆粒度更小、時效性更高的動態電碳因子,可以透明、客觀地反映電力碳排放的真實情況,不僅可以彌補現有電網平均排放因子法存在的“數據顆粒度粗、電碳因子更新慢、覈算一刀切”等短板,還具有數據真實可追溯的優點,與《新電池法》等國際規則提出的碳信息披露要求吻合度較高,一旦成爲國家認可的電碳因子計量方法學,未來可化解一部分的國際合規風險。
第二,加快培育服務於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下游服務業,延長產業鏈,形成推進新質生產力的合力。
以產業碳足跡標識體系建設爲例,需要建立相應的計量標準、評價體系、認證體系、碳排放因子數據庫、碳標籤分級體系等,每一項都是一個新行業,將爲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創造新價值。
2024年6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廣東省作爲中國第一批低碳試點省,低碳行動和低碳服務走在全國前列,在現有“廣東碳標籤”管理體系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覆蓋的產品類別、標準、評價、人才培養等工作,有望成爲中國率先完成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先行者。
第三,依託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優勢,從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對接入手,針對重點外貿產品涉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加快發佈更新本地化產品碳足跡因子並推動國際認可,促進與主要貿易伙伴就重點產品碳足跡覈算評價和認證標準、機構和人員資質評定逐步實現互通互認。
中國是全球最早對動力電池全生命週期進行溯源管理的國家,2018年2月1日開始實施GB/T34014—2017《汽車動力蓄電池編碼規則》,並建立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採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全生命週期數據,通過電池編碼聯動產業鏈上下游主體,實現電池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已建立動力電池全生命週期數字化管理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現有電池全週期溯源管理的同時推進標準互認將有利於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有利於更好地支撐服務中國產業、產品、技術、工程等“走出去”,廣東責無旁貸。